最近,一个关于赵本山上不上春晚的话题,从赵本山父亲病危那刻起到其父去世这一刻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各路消息来源也随着赵本山父亲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件事最终因为赵先生的老父亲病故而尘埃落定。
的确,从1990年赵本山携小品《相亲》进入春晚,以其特有的搞笑方式在春晚露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后,不仅仅他本人,也使得小品这个文艺式样深入人心,以至于这些年来年年春晚大家都对他抱有期待,可以说,是赵本山扩大了小品和春晚的影响力,是赵本山在大年除夕夜引爆了13亿中国人对于富足生活后的笑声。赵本山确实是一个文艺界的奇才!
不过,从央视春晚节目来看,用如数家珍、丰富多彩,即使用更溢美一点的词汇来形容,我感觉都不为过;同时,春晚也成就过一批演员,据介绍凡是上过春晚的演员,不论其先前是否有名气,只要上过春晚,很快就名声大振。这也是很多演员视上春晚为演艺生活追求的原因。然而,十几年走过去了,很多人都是昙花一现,唯独赵本山和他的小品之树常青,赵本山成了春晚的代名词。这是为什么呢?以博者浅见,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是天才的赵本山本人及其创作团队的出色表现,无论是作品素材,还是表演上的配合,包括何庆魁、高秀敏、宋丹丹、范伟等都有上乘的表现,这才有赵本山的璀璨。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在生活和工作的竞争压力的大背景下,大众对于娱乐的渴望!特别是赵本山团队能够充分汲取生活营养,及时把生活中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用轻松的形式、诙谐的语言、调侃的动作,十分精当地一一表现出来,满足了大众对于乐的要求,这大概是小品和赵本山得以成就的土壤!
因为对赵本山和他小品的喜爱,因为对于小品娱乐这种形式的渴望,所以,赵本山才如此受到关注,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提示作家、艺术家们,对于娱乐作品的创作,唯有以民族的、大众的需求为导向,才有生命力!
谢谢您
,支持本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