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人们不断追求吃的安全、营养和丰富多彩,于是,“餐桌经济”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经济式样,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市场信息比较闭塞,农民们片面认为只要是市民餐桌上需要的就会有巨大市场,就拼命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片面追求速生快长,结果导致了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的超量使用,引发了餐桌上安全危机,一段时间以来,市民们惊呼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了;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在种养殖上的盲目跟风,又造成了“一哄而上,相泣而下”的局面,传统的粮食卖不上价钱,大量的瓜果被贱卖,养殖场因为亏本而倒闭,农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一时间,农民们又不知道该种养什么(才不亏本);这种现象在全省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而与之相对应地是,不少城镇居民吃的是北方大米、南方的瓜果和外省的蔬菜,农业大省成了外地农产品的销售大省,“餐桌经济”这块蛋糕被外地的农副产品不断切割。造成这样局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农民们市场信息不畅,农业生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停留在原始的耕作和管理模式中。发展农业信息化迫在眉睫。
发展“餐桌经济”,关键是要解决市场信息不畅问题所导致的农业经济结构和经营规模不合理问题。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当务之急。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对农业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运用,建立起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居民餐桌的信息通道,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现代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增长。
推进农业信息化,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在组织、制度、人员上进行统筹安排,同时要充分利用公共财政,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进行有效投入,为农业信息化提供组织、人员和设备保障。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在重点的菜篮子、米袋子基地和大型批发和零售市场间建立信息网络,确立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对市场和生产进行适时、动态的沟通和反映,实现种养殖业的结构及时调整和发展规模经营;二是要在主要信息框架内,逐步建立遍及产地和各个零售市场之间的信息网络和信息节点,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和利用,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按照订单组织农业生产,并且利用因特网组织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外销、出口,改变很多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封闭局面,促其做大做强。三是要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探索并利用农业生产规律,积极引入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满足城镇居民餐桌不断变化的需求,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真正做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在最大程度地满足餐桌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崛起和农村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