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有用吗

(2011-07-19 14:01:35)
标签:

财经

 “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有用吗

中国央行上周再度发布关于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上半年汇总数据,我查了一下,它被媒体引用最多的地方是借此指出,中国金融市场乱象严重,体制外存贷款市场违规操作盛行,高息揽储公开化,贷款向高利贷靠拢更是明目张胆。央视都报道:借款利息月息5厘,还要找关系。看来,中国央行今年推出“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达到了目的。

何谓“社会融资总量”?它在央行的数据体系中到底该占何等地位?相信中外经济学家都难以回答。通过“云搜索”,我发觉经济学家群体很少引用该数据,企业家和投资者更不明白它的内涵以及想说明什么。央行在今年初隆重推出这一概念时曾经特别指出:“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之所以必要,是因为M1、M2都不能真实反映全社会的融资总量。为什么?尤其是为什么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不一样,难道M1、M2在中国失灵了?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恰恰是因为内涵太多,虽然它的内涵也未必准确。上周末,我看着中国央行公布的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想了半天,终于恍然大悟。央行指出: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增加超过了7.7万亿元,远高于银行贷款4.17万亿元的增量,也就是说,它所否则管理的,承担着全社会融资重任的商业银行系统,提供的人民币贷款(应该还包括外币贷款才对)只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同比还下降了3.2%。这个数据的指向很清晰:中国金融市场乱象重生的责任在那它管不着的那一半!

说中国的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市场乱象重生,根源之一是机构乱象,所有的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还有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参与存贷款大战。岂能不乱。而乱象的另一个祸源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者太多,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还要包括地方政府。管的人多了,相互推诿也就多了,更何况还有很多地方“三不管”。央行“社会融资总量”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作为国家信贷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上半年只提供了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剩余的46.3%为非银行系统提供,正是这46.3%,太大了,太杂了,因此也太乱了。

现在大家都说货币泛滥,流动性过剩,而存贷款市场却越来越乱,物价更是在在央行连续收紧货币信贷之后还节节攀升,不知道什么地方突然间冒出某种商品暴涨。这一切该谁负责?我们过去都是批评央行,因为它是管国家货币信贷的最高机构。但央行通过发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告诉大家:我已经尽责了,没看见中国银行业贷款上半年同比还下降了3.2%,没看见很多国有企业都出现贷款难,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几近停工。现在市场仍然流动性泛滥,仍然有巨大的资金在推动物价上涨,那是因为“我管不了”的那“46.3%”。长期以来,我们的板子打错了屁股,这个屁股不应该是央行。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央行还专门发布了过去8年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从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增长七倍多,年均增长27.8%,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要少9.4个百分点。该数据进一步证明:央行尽责了,但它的权限有限,它只能管管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问题是它管不了的那一部分增长太快,以致大到差不多一半了。所谓金融市场乱象,人民银行管不了,因此才乱!

那么,那一小半该谁管?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将“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内涵解释一下: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这一大堆,人民银行只管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而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归银监会管;发行股票和债券则归证监会管;至于现在很多地下金融活动,包括担保公司放款等则属于“三不管”地带。看了这一大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金融市场乱象重生?就是因为缺乏统一的监管。

但是,要实现统一的监管,靠所谓“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可能更麻烦,说M1、M2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社会真实的融资总量,想用“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取代之,更不靠谱。

我们知道,各家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款数据是铁账,由此构筑了央行M1,M2数据的铁账基石,虽然M1,M2数据不能说明社会融资总量,但它反映的市场货币流量变化数据,扣除银行业存贷款变化数据,也可以间接证明社会融资总量变化情况。而当我们拿“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取代M1,M2数据后,一切变得很 “难说”——更说不清了。比如,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和担保公司,尤其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的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是很值得怀疑的,它们的账户管理比企业强不了多少,而现在到处泛滥的大量民间信贷包括黑市贷款更是无法统计——社会融资总量在任何时候也统计不到这一块。再比如,信托公司贷款还有银行业表外资产数据等也是很难说清楚的,尤其是其来龙去脉很难一笔笔统计,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8497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8.51万亿元,但同期银行贷款仅增加了4.17万亿元。存款与贷款数据不匹配,理财产品数据与贷款更难匹配,这巨大的差值都流向了哪里?大量银行理财产品显然存在资金流向不明的问题,来源人民银行可以从商业银行报表中得知,但去向人民银行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以致让人疑窦重生。据我了解,很多商业银行除了购买财政部债券以外,它们发行的大量理财产品都流向了信托公司,很多理财产品都是为信托公司代发的。而信托公司贷款泛滥恰恰是当前高利贷市场公开化和房地产贷款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之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是:中国央行发明“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是为了提醒大家它管不了那么多,手没有那么长。因此对当前的流动性泛滥、物价飞涨,包括高利贷盛行等乱象它没有责任。但仔细地一想,再深入的分析一下,“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恰恰说明,人民银行没有把“社会融资总量”管好!既然你看到了很多该管的地方没有管,没有人管,为什么主管金融市场的央行要推卸责任呢。

数据是宏观调控的基础,能够说明宏观经济环境的数据应该慎重改革。依我看,如果“社会融资总量”数据还有一点点积极意义的话,并不在它是否能够说明中国金融市场实际,而在它提醒了中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乱象。当中国“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也难以说明中国的货币总量变化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就到了必须统一监管、严格监管的地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