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融资总量"已成黑洞——祸国殃民

(2011-07-19 14:00:35)
标签:

财经

 

"社会融资总量"已成黑洞

 中国的通胀是天大的谜团。到2011年7月份,央行加足马力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准,试图遏制通胀,拉低物价。但市场效果并不明显,与公众期盼的相差很远。

 症结到底到底出在哪里?

    
    直到7月15日,央行发布了统计报告称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7.76万亿之后,让公众的思路豁然开朗。顺藤摸瓜,现在社会融资量究竟有多少?按央行的数据折算,已经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50%左右了。由此我们产生一些新的疑问:

    疑问之一,50%左右的社会融资量数据可靠不可靠?

    疑问之二,央行为什么统计不了社会融资量?

    疑问之三,各大商业银行、央企和大型企业每年上市融资量到底是多少?为什么不公布?

    疑问之四,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转化为社会融资的规模到底有多大?

    疑问之五,社会融资总量是不是已经成为流动性黑洞?

    疑问之六,央行对如此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既无法统计、又无力监控的情况下,调整银行准备金率和利率,是不是把金融杠杆当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膨胀机器?

    为此,由本编辑部点题,何志成教授撰写的《社会融资总量已成黑洞  祸国殃民》一文,是迄今为止第一篇社会融资总量问题的系统性评论。日后,将陆续推出,欢迎公众参入。     

    中国央行今年推出“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实在是一大发明。遗憾的是,很多经济学家对其并不重视,企业家和投资者更是对其不知所云。央行在发明这一概念时曾经特别指出: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方法之所以必要,是因为M2不能真实反映全社会的融资总量。

    为什么?尤其是为什么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不一样?没有答案!

    直到上周,中国央行公布了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我才恍然大悟。央行指出: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增加超过了7.7万亿元,远高于银行贷款4.17万亿元的增量,也就是说,承担全社会融资重任的商业银行系统,提供的人民币贷款(应该还包括外币贷款才对)只占社会融资规模53.7%,同比下降了3.2%。

    公布这样的数据想说明什么?央行没有说。正因为没有说才更值得探究,因为这其中肯定潜藏了很多难言之隐。

    中国今天的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可以用乱象重生来形容。乱在哪里?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作为信贷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只提供了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剩余的46.3%为非银行系统提供。这后面的非银行系统则太杂了,太大了,乃至太乱了。

    现在,大家都说货币泛滥,市场贷款利率太高,甚至高利贷盛行。而物价却在央行连续收紧货币信贷的同时仍然节节攀升。这一切该谁负责?

    央行的潜台词告诉大家:中国银行业贷款上半年同比下降了3.2%,因此推动物价上涨包括引发流动性泛滥的板子不能打在央行屁股上。进一步说,央行还专门发布了过去8年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统计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从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增长七倍多,年均增长27.8%。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要少9.4个百分点。

    难道除了银行体系以外的流动性不归中国央行管嘛?要害恰恰在这里!中国央行只管货币政策和银行业贷款规模,剩下的那一半(左右)人民银行管不了。

    为了说明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有必要将“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内涵解释一下: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这一大堆,人民银行只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而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等归银监会管;发行股票和债券归证监会管;至于现在很多地下金融活动,包括担保公司放款等则是三不管。

    看了这一大堆,我明白了,所谓“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数据,认它说明问题,更难! 
 我们知道,各家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是铁账,央行的M1、M2也是铁账,是可以说明真实的货币流量变化的数据。但若使用社会融资总量作为权威统计数据,一切将变得“难说”。

    比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典当行和担保公司,尤其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据统计是否真实是很值得怀疑的,大量民间信贷包括黑市贷款更是无法统计。

    再比如,信托公司贷款还有银行业表外资产数据等也是很难说清楚的,尤其是来龙去脉很难统计。据人民银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8497款理财产品,募集资金8.51万亿元,但同期银行贷款仅增加了4.17万亿元。这巨大的差值到哪里去了?

    我实在想不明白!大量银行理财产品显然存在资金流向不明的问题。来源人民银行清楚,去向人民银行说不清。

    据我了解,商业银行除了购买财政部债券以外,大量理财产品流向了信托公司,很多就是为信托公司发放的所谓高息理财产品,而信托公司贷款又是当前高利贷泛滥和房地产贷款屡禁不止的罪魁祸首。

    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是:中国央行发明“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是为了提醒大家它管不了那么多。因此当前的流动性泛滥、物价飞涨,包括高利贷等乱象,央行摔得一干二净,不负责任。

    但仔细地一想,“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如果说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的话,恰恰说明,人民银行没有把“社会融资总量”管好。数据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如果说“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有一点点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已经到了说不清的地步,更到了必须真正管起来的地步。  (中国金融网原创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