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考核“双千分”在变相鼓励形式主义
(2023-12-09 16:45:55)
标签:
基层指标考核双千分制形式主义表格出官 |
分类: 时评 |
近期,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检验各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出现过细过多的倾向,有些地方千分制都不够用了,甚至搞出了双千分制。
无论是“千分制”,还是“双千分制”,或者是将来更上层楼的“三千分制”等等,都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是指标过细,赋分很具体,基层光是琢磨这些指标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标、如何得高分就得花上一阵时间,死掉不少脑细胞;二是很多指标设置不合理,比如要考核农业为主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又如有的地区拆迁任务重,但拆迁没有被列为考核指标;三是统计方法不合理,一个没有工业基础的“穷县”上马了一家企业,其工业增加值飚升10多倍,该项排名远超工业强县。
有专家表示,指标考核是现代管理行为。这话没毛病。但指标过多、设置不合理、统计不对头,再用这样的指标体系去考核基层,那指标考核就成了“瞎指挥”,不能算“现代”,只能算“拍脑袋”。
指标体系出了问题,首先折腾的是基层,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基层专门设置“表哥”“表妹”,来填写上级要求的各种用来考核的表格。上级考核基层,看重的还是这些对应指标体系的表格。于是乎,填表以及为了填表而做事成了基层的“主业”。至于群众究竟得到多少实惠,地方发展质量究竟如何,那都成了次要的事情。比如,在东部某乡镇,摆好桌椅、人员就坐、拍照上传,一场针对“群众”的理论宣讲就算完成;为了追求考核高分,有的乡镇一个月能宣讲好几十场。
对基层指标考核存在的三个问题,即指标过细,指标不合理,统计方式不对头,其中最该解决的就是指标过细。因为指标是否合理、怎么统计才公平,这往往是一个在权衡中找平衡的事,很难拿出刚性的标准。而指标过多过细,这个问题肉眼可见,对基层的折腾也最大。什么都考核,什么都要留痕,什么都要填表上报,让基层盯着表格玩“摆拍”、想“创意”,认认真真“走形式”,拿不出多少时间干实事。这种繁琐的指标体系不破除,就是在变相鼓励基层用形式主义应付上级。
指标精简,还有一层作用,就是让负责考核的部门多到基层明察暗访,而不是满足于在表格上看成绩、找问题。什么都看表格,这不是“表格出官”么?到底是“表格出官”还是“实绩出官”,这个问题不难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