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为网友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和本网许可,严禁转载。
先贴点资料了解下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距北京40多公里,初建于晋代(256--316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所以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古有“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的说法。传说有名和尚三千,无名和尚无数。说明和尚多、势力大。过去潭柘寺周围有365个村庄,所产的粮食,供潭柘寺和尚吃用。据说潭柘寺一天用的粮食,为一个村庄所产粮食的总和。因此“有潭柘寺和尚一天吃一个村庄”的说法。
潭柘寺天王殿东侧院院内地炉上有一口青铜铸的铜锅,直径1.85米,锅深1.1米,是昔日僧人做菜用的。以前共有三口锅,这是最小的。最大的一口锅直径3米,深2米,煮粥用的,煮一锅粥要用米一石二斗,一锅粥要煮16小时。还有一口锅是蒸馒头用的。
周围方圆百余里,东至通州区、西至房册,南至良乡、北至延庆、都是潭柘寺的势力范围,潭柘寺不仅寺院历史久远,而且环境优美。寺内名木古树繁多。
--------------------------
书归正传,我对我的潭拓寺之旅留点文字纪念吧
今天是星期六,连续好多天的好天气,南方不多见的灿烂阳光,风也不在寒冷刺骨,都挑逗得我迫不及待地出门放风。今天的目标就潭拓寺
从宿舍到寺庙坐车很方便,一路顺利不表。唯独那貌似高档的旅游公交车的月亮型靠背的座椅把我收拾得够呛,我想,能设计出如此变态座椅的设计师,其脑袋一定有幸被猪啃过。如若不信,请你端坐椅上,脑袋前倾,背部后弓,再想想这样在盘山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你肯定连杀人的心都有了。当然车上人不多,我也就把窗户当椅子背,腿放旁边的座位,好歹没有晕车。后面有个妇女晕车,中途溜号了。
汽车在一片苍松翠柏掩映的公路边停下,走下车来,就能听到阵阵鸟鸣,真是“鸟鸣山更幽”,“无蝉林也静”,旁边是一片塔林,也就是和尚的坟墓,修筑成塔的摸样。数十多个,大小不同,其中有一个塔里面安葬的一只老虎,这老虎可不是一般的老虎,而是据说一个会跑到庙里听和尚念经的老虎,更怪异的是此虎吃素,所以称为虎大师。
我估摸着此虎转世前也是和尚,转世的时候孟婆汤没有喝干净,回忆起他的和尚兄弟,所以不免时常遛达回来看看,结果被当成了一个受先进文化熏陶积极向善的典型。听说庙里还有供奉此老虎神仙的大殿,嗯,那就不多逗留,我们进得山门再慢慢领会佛教的精神了
山门前有两颗大松树,这就是“拓树”了。至于为什么叫拓书……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惟一的感觉就是大,不是说这两颗书有多粗,而是这两松树的树枝弯曲盘延把山门前不大的一块空地都给遮挡住了。由于树干太过弯曲,树枝也太肆意伸展,所以下面有很多处钢管和木棍撑着这两颗书,才保持了他们那随意的生长姿势。进得山门,是一跨过深渊的拱桥,过了拱桥,迎面一不大的寺门,一长匾挂在门一边,由上至下写着“潭拓寺”三个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