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两位医院文化的先行者
(2022-10-02 08:15:35)
011年6月,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五届走向人文管理论坛有一项议程——向为我国医院文化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八位老专家颁发荣誉证书,其中就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印石教授和天津市卫生系统张鸿铸教授。
三十多年前,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医院文化·时代的呼唤”的系列文章,作者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印石教授。这些在全国报刊上较早介绍有关医院文化理论的文章,不仅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旁征博引,而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几年之后,我看到这些文字才知道印石这个名字。
1993年在淮阴召开毛泽东卫生思想研讨会议,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隆椿、毛泽东主席的女婿孔令华都出席了会议。活动中我第一次见到印石教授,当时他的态度极为冷淡,很令我不解,后来才知道曾有个卫生部去的干部待人傲慢,引起基层同志的反感。自那以后,每逢遇到部里来人他总是避而远之。几次接触以后,我愈发感到在他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倔强清高、决不趋炎附势的性格,亲近感也油然而生。他也看到我的一片真诚而逐渐改变了对我的态度,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亲近的关系。
印石教授对医院文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毛泽东卫生思想有深入的研究,专注做学问而淡泊名利。曾任淮阴市医学会秘书长的陈兆秀同志告诉我,当时他们接受《毛泽东卫生思想研究》一部分章节撰写任务的时候,从当时的实际水平和资料储备来看,完成这项重大工程是十分困难的。为此邀请印石教授先后几次到淮阴给予指导帮助。印教授从拟定大小标题到修改初稿,花费了许多心血,最后一次还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直到定稿后才返回南京。他来淮阴事还未撰稿的几个年轻同志还带来了许多自己的剪报资料和复印件,提供他们参考。陈兆秀同志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复印的资料。让人敬佩的是,印教授自始至终没有要一分钱的报酬,连土特产品都不接受,完全是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后来我邀请印教授到荆州、南宁等地举办的医院文化培训班上授课,他尽管腿脚不便(在朝鲜战争中冻伤留下的残疾)而且高度近视,依然撰写了详尽的讲课提纲。他上课时躬身站立在讲台前的样子,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以后他因年事已高不便参加外出活动,我也再没有见过他,彼此只是还有通讯联系。听说后来他腿部做了手术,可以正常站坐,走路也较前大有改观了,我和认识他的朋友都替他高兴。那段时间,他虽然不能出去讲课,但还经常为报刊撰写医院文化方面的稿件,直到病重卧床。记得天气转凉时,我们还为他添了件毛衣从北京托人带过去,让老人非常感动。
2017年11 月2日,印石教授与世长辞,享年86 岁。
张鸿铸教授是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法规委员会的牵头人,他做事一贯默默无闻、不事张扬,作为学者他博览群书勤奋写作,撰有《中外医德规范通览》等医学伦理学和医院文化方面的多本专著和几十篇论文、讲稿。早在1994年,在辽宁举行的医院文化主题论坛上他就与北京市卫生局栾荣生书记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做专题讲座。
与鸿铸老师的认识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我在卫生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工作,常去天津参加活动、讲课,而那时他担任天津市卫生局宣传处长,后任卫生局党校校长,因此见面交流的机会是很多的。鸿铸老师作为长者为人谦和,事事为年轻人做出样子,所以我对他十分敬重,每次去天津出差,得空就去家里看望他和老伴白老师,叙叙家常。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一起出去授课,当时电脑还不普及,谈不上制作PPT,他为了提高讲课效果,就在一张张赛璐璐胶片上写好提纲,用幻灯打在白墙或屏幕上。他每次都会极其认真地备课,通俗易懂地将医院文化的基础理论讲清楚、讲生动,受到基层医院党政管理者的欢迎。
和鸿铸老师合作最深的印象是在1995年,他凭借多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的经验,感到要把医院文化建设普及开来一定要有可学可讲的教材,决心编写一套深入浅出的普及读物。经过与刘兵(时任天津一中心医院院长)等同志反复酝酿,最后定名为《医院文化读物丛书》,体例以总论加问答的方式,力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通俗易懂。全书10个分册共100万字,邀请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河北和武汉七个省市的专家和医院管理者参与编著。由他和刘兵加上我三个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统稿审定。
《丛书》要求高、体量大、写作者众多,其中策划、组织和撰稿编审的难度可想而知。鸿铸老师主动承担“导论”、“医院道德文化”两册的主编和丛书概述的撰写,在最后定稿阶段也是以他为主完成。应该说他对全书的出版的付出是最多的,肩上的担子也是最繁重的,然而在最后确定署名主编时,他却要将刘兵和我的名字放在前面。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他才接受将他的名字排在第一的位置。这套《丛书》的编写得到党和国家以及卫生部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为书题词、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撰写书名、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殷大奎等担任编委会主任和顾问。1997年《丛书》正式出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卫生部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领导都出席仪式并表示热情的祝贺。
鸿铸老师晚年罹患鼻咽癌,在病魔面前他淡然从容,身为病人他却常常去安慰家人和朋友。术后时间不长就又开始看书写作,甚至身卧病榻一边输液一边撰稿,坚持要把最后一本书完成,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景让我们永远难忘。
2013年, 86岁的鸿铸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树有根,水有源。今天医院文化建设早已普及到几乎每一所医院,涌现出一批批年轻的医院文化工作者,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印石、张鸿铸教授这些为此呕心沥血、艰难探索的先行者。
当时,没有谁让他们去从事这项探索,也没有谁为他们创造任何条件,是他们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工作、宣传工作的敏感性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历史自觉意识,是他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站出来,在当时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广泛搜集中外有关研究成果,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开始进行不懈的探索且一发而不可收。30多年前,人们对医院文化还不甚了解十分陌生,而他们则洞察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以投身其中为自己最大的乐趣,不计名利,不辞劳苦,努力去开拓、研究、探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这种真正学者的精神是值得今天从事医院文化的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