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令人尊敬的三位著名电影演员秦怡、牛犇和李雪健的大幅照片,但更夺人目光的是谢晋导演的形象。
看到谢晋的名字,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马上就会想到看过的那么多的好影片,如被称为文革后三部曲的《牧马人》、《芙蓉镇》和《天云山传奇》。每一部电影,回忆起来不仅是印象深刻,有些场景简直是铭刻在心。今天回忆影片中显现的良知、善良和正义,依然可以激发起人们的情感,撼动人们的心灵。
然而,当时我们在观看这些影片时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为此呕心沥血的导演谢晋竟然身处非人想象的背景之下:
在“我的邻居谢晋
鲜为人知的家庭悲剧”一文中记述到,谢晋的父亲文革动乱时胸前挂上“土豪劣绅”的牌子,遭受凌辱服毒自杀;母亲坠楼而亡。他闻讯赶回家料理,“脸色惨白,面无表情,没有哭泣,没有眼泪,没有语言。”在“用眼泪凝视”的人群围观中,“急速办完事,随着殡车匆匆离开。”
谢晋和夫人徐大雯生了四个子女,长女是弱智,第三第四都是男孩,都有智障。只有第二个男孩谢衍,是个聪明的孩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事文艺工作。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谢衍竟然在59岁时因病去世。在他住院以后,要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让爸爸妈妈来看望,怕他们伤心;但到了最后的日子,独身的他却每天在老人赶来前,都要不断地说:“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怎么还不来?”
父母的悲惨遭遇,子女的不幸人生,谢晋要承受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把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与谢晋的那么多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真会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余秋雨作为谢晋的挚友,在回忆文章中如是说。
然而,1989年3月谢晋在纽约接受外媒访问时说:“人们常常抱怨我们在文革期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犯了太多的错误。但是,已经做过的事情是无法挽回的,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痛苦。
在我的电影中,我试图像我们的人们灌输一些乐观的情绪,就像《牧马人》中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子不嫌母丑。’让我们回顾我们国家的过去,并且正视它吧”。
这是何等宽广的襟怀,何等深沉的情感?我们眼前的谢晋导演,对电影事业至爱,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一往情深。他把个人的痛苦和家庭的凄凉深深地埋在心底,而对事业、对国家始终充满赤子之爱,依然执着地用精益求精的电影艺术引导人们追求对新时代的乐观,追求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
我们很多人,为谢晋导演的事迹感动地淌下泪水,可是正如余秋雨在《门孔》中所说,这种“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伟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