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了《仁济医院文化地图》首发仪式,应该说,在全国众多医院中这也是一个创举。
“地图”,通过23个承载着仁济历史和文化的建筑、雕塑、景点,展示这座拥有177年悠久历史的医院独特的文化。如: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院史馆;寓意医患以诚相信的“合信”亭;镌刻着中国内科学奠基人之一黄铭新题写的“仁术济世”的灵璧石;体现百年仁济历史的西院住院楼等等。“地图中的一条条道路、一栋栋建筑、一个个地标组成了一把打开百年仁济记忆大门的钥匙……”
医院文化,是一座医院的灵魂。她是在漫长的医院发展变迁中沉淀而形成的,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也会给每一个穿越这里的患者和公众留下清晰的印象和思索,铸就着一座座医院特有的形象和品牌。
文化是无形的,但它往往蕴藏在一些物化的“载体”中。医院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去发现那些能带给人们思考的“载体”,挖掘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仁济医院文化地图》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引人们去聆听那些建筑、雕塑和景点带来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去睹物思人,去感受“仁术济世”院训深刻的精神内涵。
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管理就是“通过设计和培植一种文化,形成一种环境,去规范、协调和刺激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像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这样,通过创设文化环境和氛围,让身临其境的人们在优美的文化“地标”中去感知、去思考,自觉接受感染和熏陶,是那些“喊口号、打横幅”式的“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当前要大力倡导的。
“文化自觉”,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这应该成为今天医院管理者所追求的境界。费老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告诉我们,“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的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其实,在我们每个医院都会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文化“实物”,只是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文化自觉”的医院管理者善于去发现、去挖掘、去思考,让这些载体和实物“活起来、会讲话”。倘若如此,我们的医院文化就会更加鲜活、更富有生命力,就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源动力,为建设高质量的、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医院发挥出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文刊于健康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