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幻想的黄金
(2011-04-26 19:39: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非虚构 |
“我们看《变形金刚》吧!”每当小伙伴们来家里玩时,小武便热切地号召道。
小武是我5岁的儿子,他最喜欢的东西包括《变形金刚》、《数码宝贝》、孙悟空的金箍棒、“奥特曼”等。这些也是他的小伙伴们共同的最爱。
这些动画和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里面都有角色的“变形”、“变身”或“进化”。
物质之间的互变是一种从人类童年就萌动的“科学幻想”,这种幻想分为不同层次,悟空变老太婆、虫或树是一种层次,即生物之间的变化;悟空变庙,便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变化,或称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变化;点石成金、化铁为银的炼金术也算一种,要在常规条件下实现这种原子核内部的变化何其艰难!东西方的古人都曾为此呕心沥血,当然,如果他们知道有多难的话,也许就不会像尼古拉·勒梅和牛顿那样枉费半生了。
牛顿在早早完成力学、光学和数学上的重大创造之后,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神学和炼金术研究,这是科学家与科学史家们常常提及的憾事。然而回到牛顿所处的史境中,我觉得他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与爱因斯坦后来把余生献给几无所获的大统一理论研究差不多。牛顿是一位宗教信徒,在解决了世界运行规律问题之后自然要追问世界和这些规律的起源问题;而炼金术追求的目标绝对是一个配得上牛顿的超级难题。
研究炼金术比探索万有引力问题辛苦多了,那可不像在苹果树下遐思那么“惬意”。据说,牛顿常常为此熬夜实验到凌晨一两点至四五点。牛顿在深夜进行炼金术研究还另有原因,因为从中世纪以来,欧洲的教会一直禁止炼金术,这项研究都是违法偷偷进行的,在教皇的禁令中,从事炼金术者将被罚与“假金”同等重量的黄金,乃至判罪。
炼金术在欧洲曾被视为僭越上帝的“奇技淫巧”、异端邪说,反而在中国,与炼金术类似的中国道教的炼丹术,倒没有被禁止过,相反,许多皇帝对此大加鼓励和支持。在姜生、汤伟侠主编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大量从道教炼丹术中发展而来的知识,其中有一句话很有启发性,作者说:西方人因为宗教传统,所以依靠上帝拯救自己;而中国的道教相信靠自己拯救自己,比如个人探索长生之道,这一点在考察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时耐人寻味。
炼丹术在中国得到鼓励,与皇帝欲“万寿无疆”的愿望有关。无论在东西方,炼金或炼丹,都不仅追求变化元素的点石成金,同时追求人的长生不死。其中的逻辑是:黄金作为最完美的金属,具有不坏之身;那么,那种将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的秘技中必然同时蕴含生命不死的奥妙。
当然,炼金术的无论哪一个目标,我相信都从未有人实现过。伟大的牛顿也没有炼出哪怕一克黄金。他后来倒是当上了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
尼古拉·勒梅是牛顿在炼金术上的“老师”之一,他成功了吗?据说是的。尼古拉生于1330年的法国,比牛顿早300多年,职业是文书抄写员,后来却成为西方传说中的奇人,因为他掌握了炼金术的秘密,制出了可以点石成金、让人长生不死的“魔法石”。
1693年,牛顿翻译了尼古拉·勒梅的著作。在1991年出版的《双面神的天才》中,作者贝迪·铎布甚至夸张地认为,此前牛顿早已经从尼古拉的书中得到大量灵感,比如关于重力和光的理论。
2004年年底,国内出版了一本《尼古拉的遗嘱》,收录了600多年来有关尼古拉的种种传说和文献,但其中许多文献的真实性无法证实,其中的意义也飘缈含糊。你应该把它们当文学故事来读,而不是科学或史学文献。
在我看来,当术士炼金炼丹不成,他们然后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通向近现代科学;一条则是文学和玄学之路。
数百年来,尼古拉·勒梅为多少人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1417年前后尼古拉死在他的小屋里……小屋地窖的柱子上满是尼古拉·勒梅亲手刻上去的奇怪符号。尼古拉的‘魔法石’可能就埋在那个地窖里。”(雨果《巴黎圣母院》1831年)
“土耳其人脸上带着一种神秘的微笑,‘不,尼古拉还活着。’”1719年,保罗·卢卡在《土耳其之旅》中写道。
“人类的自然寿命要比你所认为的长得多,哦,至少应该由1000年。当然这需要魔法石的帮助,魔法石不仅可以把所有的金属变成黄金,也能使生命不朽。”(《土耳其之旅》)
关于尼古拉·勒梅,最新的传说来自《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疯魔了全世界的小孩,也包括小武和他的小伙伴们。
你看,科学的疆域不断扩大,但无羁的幻想总还在更远的天际翱翔。
前一篇:西班牙工蚁自己决定谁做蚁后(转)
后一篇:(旧文)爱德华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