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来越阔气的北大不要越来越小气

(2007-11-09 12:19:57)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原创·非虚构

    我从北大毕业15年了,每年也至少会回去一趟看看,总的感觉是校园越来越阔气,越来越热闹,越来越车水马龙。最近的一次去北大,是国庆长假陪几个外地客人做名校游,夹在拥挤的车流和人流中转悠一天下来,没有上过大学的客人非常失望:“北大、清华就这样啊,我还以为有多了不起,敢情跟菜市场一样,谁都能来?那还有什么神秘感神圣感?”

    看客是难以讨好的。不让他看,他会说你故作高深;让他随便看,他会说你缺乏神秘感。可谓“近之则不恭,远之则怨”。北大、清华真冤,没落着门票钱,却总是被看客高声奚落。

    什么事发生在别处,不一定是新闻,扯上北大、清华,就成为新闻,北大、清华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便会出现在社会新闻中,我以为这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值得社会学者研究。最独特的是,这些新闻往往无关大学的教育或研究成就,往往就是“单纯”的社会新闻。某所大学总是成为社会话题的引子、成为公众评议的靶子,那不是一件蹊跷的事情么?

    我猜想,这源于人们心中的不满,也因为人们心中的艳羡。对现在的大学和教育制度人们积蓄了许多怨怼,总是需要发泄管道的。而对名校的艳羡,也几乎是永恒的。

    对这种关注和评议,校方大概是既委屈又骄傲的吧。

    套用某句名人名言,谁让它们(北大和清华)生于中国?中国是一个名校资源稀缺的国度,也是一个名校崇拜情结流行的地方,很多国人是抱着慕名的游客的心态去看北大、清华的,他们投之以眼球,发出赞美或挑剔,看到的不过是漂亮的大楼,他们不关心学问和大师。有几位看客又会走进教学楼或图书馆,实际听一听课、体验一下学术精神呢?

    而最糟糕的莫过于,大学自己也把自己当作了旅游景点,甘作花瓶,广种大楼,却结不出“大师”的果子。它在自己的校园中任由游人如织、豪车成行、大款炫耀、明星受捧,却不欢迎走进课堂和图书馆的真正的求学者和朝圣者。

    据报道,从本周开始,北京大学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北大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法制晚报》11月4日、《京华时报》11月4日)

    从蔡元培先生开始,北大便有了“兼容并包”之名。近20年前我在北大上学时,学校周围便活动着一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蹭课游击队伍,据我所知,现在这支队伍的人数有增无减。他们的存在已成为北大的独特风景。这些蹭课听的人背景、素质参差不齐,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可贵的:他们不是看热闹的游客,也不是来“第一学府”炫耀或开拓市场的豪客,他们是来求学和追求精神进步的。

    当年我也曾接触过这些“社会闲散人员”中的一些人,有的还成为了朋友。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存在对正规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妨碍,而且其求学精神往往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当然,我的旧经验也许已经失效了。因为时代变了,扩招之后的大学人满为患,因为资源紧张,占位子已成为北大人另一门“必修课”。然而,无论如何,在校园中不禁游人、不禁车流,却驱赶躲进教室的外来求学者,这样的事不地道,至少是小家子气。

    要说资源紧张,我们知道近年来北大开了很多收费不菲的各种班,每天校园中的外来学员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所以,北大并不是真的没有座位,而是要看你有没有证件(也就是交没交钱)。

    要说维护教学秩序和校园秩序,那些在校园中横冲直撞、污染空气的车流最惹眼,那些看热闹的游人、兜售纪念品的摊贩也可能是一种干扰,我不明白校方为何不禁车、不禁游人,却拿教学楼中的“社会闲散人员”开刀。如果他们听课却扰乱课堂,授课教师自可将他们驱逐出去,但这与他们的证件、身份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底,这是一个公立大学为谁服务、服务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作为“兼容并包”的北大,既应该为考进来的学生和有钱人服务,也应该适当为没考进来的人和出不起钱的穷人服务,这样做不是吃亏,更不是损失,它最终增加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多年来,北大校方调查研究过“寄生”在校园附近的那支蹭课队伍吗?有没有考虑过如何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现在的北大是越来越有钱了,不能变得越来越小家子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