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柒线弦v
柒线弦v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15
  • 关注人气: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名人最盲目的追随者?谁是炒作家最愚忠的铺路石?

(2007-04-24 21:14:01)
分类: 探索创造社
    在时下的公共舆论平台和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评论他人、指点社会现象时,喜欢以揣测的“动机”、莫须有的“态度”来论是非高下,却忽略当事人行为和手段本身的正误,不辨当事人言行本身的真伪。这种猜心术、诛心论,往往隐含着奇怪的逻辑矛盾,不顾事实,甚至背离评论者声称的初衷和亮出的观点。为什么这种猜心术、诛心论会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此流行,倒很值得分析。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自称江西某高校教授的田聿在网易博客上贴出一篇文章,指出易中天在《汉代风云人物:韩信》讲座中的47处知识性错误,并讽刺易中天治学不严,误人子弟,应该下课自省。此文一出,就像捅了易中天粉丝群的马蜂窝,经媒体报道后,更成为热点话题,笔者看到阅读量已达十几万,评论近两千条。这些评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骂田聿嫉妒易中天、想借名人出名,比如这样一些话:“怀着嫉妒的心理去看问题,不知不觉便会陷入一个误区:一定要找出他的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没必要在网页上大发文章,来批判,有炒作之嫌。”“利用人家的名气,在网上打着学术严谨的旗号,实际上是想自己出名吧?值得怀疑哦……”“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你丫的有能耐你去讲讲呀,老易能讲得声情并茂,吸引这么多人,就是他的本事,向(像)你这种抠字眼来批评人家的小人,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错误。”
    这种思维方式根本不关心别人的言行(比如批评者指出的错误)本身是否有道理,却首先认定他的动机是想“出名”,是“炒作”,“作秀”,出于“嫉妒”,“文人相轻”,“窝里斗”,然后,仿佛就可以将作者置于道德低处,不屑于他的任何言行,似乎他的言行再有道理,再符合事实或社会进步方向,也不值一提。
    这种猜心术、诛心论式的思维并非少数,应非偶然。当十博士“抵制”于丹时,我们听到了这种“炒作”“作秀”的骂声;当去年北大部分毕业生签名承诺不行贿受贿时,也传来“炒作”“作秀”的批评;当北京市环保局某副局长带头步行上班时,我们听到了这种声音;当海南临高县县长符永实名上网征求意见时,又听到了这种声音。
    我分析,这种诛心论的发生条件往往包括三方面:一是因为某些言行的确“出格”,或开风气之先,或与某种时尚逆行;二与我们浮躁的大环境有关,的确有很多人“想出名想疯了”,在“炒作”、“作秀”;第三,最后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人脑子不清楚,要么崇拜成迷,要么逆反成性,要么求全责备,欠缺良性的理性的思维。
    一个不辨言行本身对错好坏、上来就骂人“炒作”“想出名”的人,看似是炒作的反对者,是社会浮躁的深恶痛绝者,但其实他(她)往往是名人最盲目最浮躁的追随者,往往会沦为炒作家们成功路上最愚忠的铺路石——他并不反对已经出名的既定名人,他不加思索反对的只是尚未成为名人的人而已。
    在这个承认自我实现正当性的时代,我们还会认为“想出名”本身必然有什么不好吗?扪心自问,很多人不都有这种愿望吗?问题在于出名的手段,在于我们言行内容本身的对错好坏真伪高下。我们之所以感觉社会浮躁,是因为有些人为了出名,已经不择手段,而让人不解而且生气的是,那些不择手段者低下者却往往真的能够成名!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该反思和讨论的命题。
    想一想,也许正因为很多人动不动以“想出名”“作秀”来诛心,却对手段和言行的内容不作具体分辨,正因为很多人只认既有的名气(不管是否名副其实,不管是臭名或美誉),注水名人才有着那么多拥趸,低下炒作和恶意欺骗才可能大行其道。
    这种怪现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荒诞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