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剽窃是一场社会危机

(2006-06-27 21:57:55)
分类: 探索创造社
    据说,当你对年轻人的做派总也瞧不上眼时,你便是老了落伍了,与年轻人有代沟了。
    我这个70年代生老男人,现在正进入这一“更年期”。
    症状之一是,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抄袭剽窃者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在抄袭被揭露和判罪之后偶像继续厚颜扮酷,粉丝依然高喊“我爱你”。水平怎么都这么低下呢?
    当然啦,现在很多国人对剽窃抄袭的暧昧奇怪态度,并不光是年轻人的专利,在抄袭剽窃上的做法和想法,也许学生正是向老师学的,孩子接受了父母的熏陶……先指出这一点,以示公正。
    但这些学生和“孩子”也不小了,也该“懂事”了。谁知道他们是不懂事,还是太聪明?
    高考生作文抄袭,原创者出来揭露反被围观者骂为炒作自己;花儿乐队抄袭,几度嘴硬最终承认,却又有人祭出阴谋报复论转移视线,更有名主持和众多粉丝为之喊冤,常见的说法是流行乐坛抄袭流行,为什么偏偏为难那几个花儿一般可爱的大男孩?郭敬明的抄袭已成定案,耍酷说输官司是因为自己在案子上懒得花时间,不存在抄袭,竟然还有捧红郭的编辑出来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小郭写作上还要进步,要尽快走出模仿阶段……
    我靠,“模仿”一词用得多妙。
    我也是一个编辑,时评编辑。那些义正辞严的时评来稿中也不乏抄袭之作,防不胜防,最近就接到读者举报,一篇见报稿完全是抄的。抄袭者是堂堂一所大学的学生,多次投过稿,名字也见诸其他媒体。得知有人举报后,抄袭者“波澜不惊”,也有人为他辩护:还是个学生,算了吧,公开出来影响他的前途。
    研究一下那些为剽窃辩护的言辞,你有理由怀疑,那些辩护者是不是也曾为抄袭者?或者他们正为自己哪天一不小心的“模仿”埋下伏笔?
    在对“剽窃偶像”的追捧中,是不是存在出于青春期的反叛而追捧反道德英雄的因素呢?那是可能的。
    “看透”成人社会无耻的愤青愤少,以有机会反对成人的反对为荣。
    但问题是,剽窃抄袭行径不仅仅属于道德无耻,更是低能低下的标志,剽窃者永远不是反道德英雄。
    因为剽窃者不够骄傲。
    骄傲的人不会去抄去偷,因为他不屑。他相信自己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他要求自己做出最具创造性的东西——从事精神创造的人没有这点儿骄傲和自我要求还行吗?天下文章一大抄?那还干什么写作?做什么研究?
    毫无疑问,只有低能而无耻者才会去剽窃,剽窃者必是无耻而低能的,这是一条适用任何情况的定律,不管剽窃者有多大名气。
    剽窃横行及对剽窃者的“宽容”与追捧,足以酿成一个社会的危机。因为漠视和蔑视知识产权,必将危害这个社会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增长的源泉。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我感到他人对我的创造缺乏尊重和保护,到处都有觊觎之心和偷拿之手,那么我便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创造公开,让他人分享,我不得不设限;而当参与创造者都不得不这么做时,每一个人,包括创造者和潜在的创造者,都将受害,创造者得不到足够的报酬和信息,无法全身心投入新的创造,所有人都不得不增加获取知识信息、进行创造的成本,特别是那些最新知识和创造无法最大限度地共享,而共享是推动新知识和新创造源源不断出品的重要引擎。
    这是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一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共同规律。文艺创作要奇文共欣赏,科学研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共享和交流愈充分愈便捷,在相互刺激之下,便会有愈多的创造激发和呈现于世。科学社会学家早就指出,科学体制的第一条军规便是共有性,与大家及时共享个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科学得以成长为巨人的最重要的机制。
    而共享知识和创造的基础是对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对于有些知识创造,你使用时不一定需要付费,但底线是尊重创造者的署名,饮水思源。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艺术(广义的)代表国家的灵魂与社会的软实力,那么,危害科技与文化创造涌现的剽窃行为不啻是对国家和社群的犯罪,是对人类创造精神的严重侮辱。
    在中国社会,以前因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所以创造者习惯将绝艺自秘,有专长者也向来喜欢故意抬高专业门槛(现在也还是如此)。今天我们看似移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条规,却缺乏尊重他人创造的土壤,那么多人可以将剽窃轻描淡写,真是一种奇观。
    网络为人类共享知识和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能成为人类共享精神的天堂,也可能沦为剽窃者狂欢的乐园。
    当剽窃成为剽窃者的通行证,我们还能指望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