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原创·专题 |
汤川秀树的世界
■■■
1941-1943年间的某一个黄昏,一列短程火车从日本京都缓缓开出,车厢里一位沉默、带眼镜的中年男子闭目养神,过了一会儿便摊开一本厚厚的书专心读起来:
“……经过中川近旁,便看见一座小小的邸宅,庭中树木颇有雅趣。但闻里面传出音色美好的筝与和琴的合奏声,弹得幽艳动人,源氏公子听赏了一会儿。车子离门甚近,他便从车中探出头来,向门内张望。庭中高大的桂花树顺风飘过香气来,令人联想贺茂祭时节。看到四周一带的风物,他便忆起这是以前曾经欢度一宵的人家,不禁心动……”(引自《源氏物语》)
如此优美纯净的文字。窗外现实的风景疯狂掠过,中年男子厌恶地瞥了一眼,埋头继续沉浸在小说中。1000年前的弱女子紫式部,凭怎样的天才用笔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他始终在心中喟叹的问题。
这个外表严肃、苍白的男子叫汤川秀树,是京都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正在下班回家的路途上。几年前(1934年)他开创性地提出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介子的理论,几年后(1949年)他将凭这一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疑,他是一个称职的物理学教授,但他确实非常喜欢阅读文学和哲学作品。
不仅是本国古典文学的作品,现代的和西方的作家他也读了不少,而且他从小诵读中国的《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从中学开始读《水浒传》《三国志》《老子》《庄子》等,中年之后汤川秀树更对老子、庄子的著述情有独钟。
这位物理学家对于文学、哲学常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创造力与直觉》的副题是“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里头到处是汤川关于东西方、关于人文与科学的妙语。他把儒家的思想比作人生的中年,老庄则是无比通透圆熟的老人,但庄子的浪漫和奇异是东方独有的,墨子的思想比较年轻,也与西方的精神更接近些。不可思议的是,2000多年前老子似乎便预见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后果,揭示出人的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汤川秀树喜欢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他基本上是一个内向孤僻的人,对社交恐惧。
也许世界上他最喜欢的书是《庄子》。从《庄子》中汤川秀树读出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许多天才般的暗示: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内篇》)
难道“倏”与“忽”像两种基本粒子,“相与遇于浑沌之地”俨然是粒子对撞?而“浑沌”可能是我苦苦追寻的更基本的粒子构造?汤川秀树这样想。
汤川觉得30年代以后的核物理学渐渐依赖于大型加速器和高等数学,人们似乎已经丧失了想像、直觉和预言的能力,多么让人遗憾!如果说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打破了人们过去的时空直觉,但建立起一种新的直觉取而代之,那么理论物理学的新发展在抽象的方向上已经走得越来越远。年轻的物理学家们也许不关心函数背后基本粒子的体质和心情了,就像惠子不关心“鱼之乐”,子非鱼呀。
在科学思维的直觉与想像领域,汤川秀树找到了文学和科学互通的地下根系。他总结物理学发展遵循直觉—抽象—直觉—抽象的螺旋上升道路,他认为创造性与想像、直觉、类比关系暧昧、亲密。他喜欢将《庄子》《源氏物语》中的世界与科学的世界、现实的世界进行类比。
汤川感受到,《源氏物语》中一切的事物、人物都“在一种朦胧的光辉中运动着,慢慢地晃动着”,有时一道强光投射在其中一个人物的情感上,使得他的情感变化浮现出来,不过人物和事物的轮廓与细致线条始终是模糊的不存在的——在现实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多半对人物的外貌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对人物的内心深处却不清楚,但在《源氏物语》中亮处和暗处的关系正好相反。这种明暗颠倒创造的幻美的世界深深吸引了汤川。
他发现,现代科学的世界和《源氏物语》的世界在明暗的表现方面是相反的,其间又存在微妙联系和转化的可能,犹如正片和负片。现代科学追求精确性,以最大限度地说明物质存在,但在每一处明晰之外总存在着一种新的模糊性,犹如灯光到处阴影跟随。忧郁的悲观主义者汤川秀树说,能够随心所欲地出入这两个世界间,是作为人活着的一个乐趣。
汤川秀树的世界多半更接近《庄子》和《源氏物语》。一个敏感孤独沉默的人,他靠近自己的内心生活。“ 一个人在镜中看到的自己的脸,也就是别人看到的那张脸,但当他自己揭示出别人所看不到的内心世界时,听者可能会感到意外”,“我总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感到困难,同时我倾向于主观地看待问题,倘使我努力作到客观些,那么我可能会背叛自己”,这些都是《旅人》中的话。
但汤川秀树毕竟是一个物理学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举足轻重的物理学家,而且其全部教育和重要的科研工作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他根本不喜欢物质上的旅行和出国)——这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然值得我们体会。用汤川自己的话形容,《旅人》像一道探照的强光打在他的世界上,虽然这本书只写到他27岁的生活——灯光一晃而过,汤川秀树继续呆在他习惯的黑暗中。
“小川秀树于1907年生于当时东京麻布区市兵卫街。每逢春天,家里就充满了梅花的香味。”
(《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汤川秀树 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
■■■
(《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汤川秀树 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
前一篇:市政府应该向谁提供教育?
后一篇:原先那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