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再次住院的经历及思索(下)
(2013-03-07 22:35: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生百味 |
在我把想法向经管医生交流后,被告知该院的碎石科在开展鈥激光后早已关门,如坚持用传统的体外震波碎石,就要到外面医院去做。因为是熟人,医院可以想办法把在外院震波碎石的费用报销,但必须签字,在外治疗出问题自己负责。自己负责就自己负责,我毫不犹豫就签了字。算起来,这已经是住院后的第三次签字了。
思索:病人签字历史悠久,但签字之多还是近十几年的事。需病人或家属签字的内容林林总总不下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包括告知签字、风险签字、结算签字、特殊签字等等。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签字增加,首先应该归结社会的进步,对患者应享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保护。曾几何时,病人到医院就诊后,很多医生颐指气使,不与患者沟通,在病人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具了病人不愿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检查或治疗。病人糊里糊涂去检查,雾里看花般去治疗,有些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或事故,令人扼腕。签字也是对医护人员的保护,虽然签字并不能完全免责,但毕竟起到事先告知和病人同意的作用,有利益医疗纠纷发生后的依法解决。只不过住院签字太多让有些病人心烦,还是适度为好。
再次通过熟人,找到一家以碎石为特长的专科医院,在仔细翻阅我的各种检查报告后,同意为我进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但接诊医师反复强调:因为我的输尿管结石位置较特殊,形成结石阻塞输尿管的时间长,从CT片上看,结石的密度很高,意味着结石较坚硬,有可能形成了肉芽肿,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有可能也不能打碎结石,那时还是要考虑鈥激光或手术治疗,强调我应有思想准备。因为我早已考虑清楚,毫不犹豫在治疗单上签了字。
体外震波碎石客观地讲不算痛苦。一般一次碎石要打2400次左右,因为熟人关照及病情的特殊,主治医生给我打了3000次。在碎石后,虽然有血尿,但无结石排除,我好紧张,也做好了打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准备,毕竟体外震波碎石要比其它治疗办法安全的多。谢天谢地,在碎石第四天的一次排尿中,一股热流伴着轻微疼痛从尿道喷射而出,全身感到一阵轻松。从便池捞出几粒小石子,洗净包上留做纪念。
思索:医学上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在治疗前向病人交待治疗的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反应十分必要。尽管我是医生,但碎石的那家医院的医生还是不厌其烦的给我讲明情况,既反映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又让病人做好碎石不成功的准备,还防范可能出现的纠纷,值得肯定。只是有些病人会认为医生是在推责任、留后路,那也没办法。当讲一定要讲,不理解总比以后扯皮好。
在震波碎石后,按常规要进行抗感染、止血治疗。回到住院的科室,经管医生又给我开除了一大串液体,抗生素就有两种,且都是较高档的,什么头孢吡肟、氨曲南等等,有必要吗?好歹我是学医的,加上有熟人的关系,我坚持只用最基本的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加上维生素K静滴,三天后复查尿常规正常,腹部平片已不见结石,B超显示左肾积水明显减少,临床痊愈出院。
思索:在抗生素的使用上,我国的很多(确实是很多)医院相当不规范,甚至是滥用。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用对的,只用贵的,需要时用,不需要时也用,超时或超量使用”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医生同行们,在抗生素使用上,请手下多多留情。
短短几天的医患角色转换,让我思考了很多自己当医生时不曾思考的问题,患病虽然给人痛苦,也给人智慧,体会到生活的另一种真想。期望医生身份的回归,抛去自己或同行的职业傲慢、冷漠,努力成为病人喜爱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