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愿 者—医生的故事(14)

标签:
情感 |
刘医生要到北京奥残会当志愿者了,据说院领导已批准了他的请求,不日将启程。在北京残奥会举办的日子里,他能为运动员和观众做些什么大家不得而知,但对于他这一举动,大家都觉得十分自然,因为他就是这么一个热爱公益事业的人,同事对他以往的经历还记忆犹新。
2003年,我国出现了闻所未闻的“非典”流行,当时谈“非”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大家出门都戴上口罩,服用预防药物,并尽量减少外出时间。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新病种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宣传、预防、隔离及对病人(可疑者)的治疗工作。刘医生所在的城市虽然距广东、北京等高发区有一千多公里,但也发现了散在病人。市传染病院专开了隔离病区,收治可疑及现症病人。刘医生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从事外科工作,所在医院也没有直接的治疗任务,但刘医生不知何因,向领导请缨要到市传染病院去当志愿者,为抗击“非典”出力。领导和同事劝他不要去,那里有一定的危险,且上级部门未安排。随知刘医生非常执拗,硬是说动领导,请了半个月假,到了传染病院。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刘医生与传染病院的医生护士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努力协助医院观察、治疗病人,半个月被隔在传染病院未能与家人及同事见面。抗击“非典”结束,市传染病院还给刘医生所在医院送去了感谢信。
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医生那一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萌动。他找科主任请假,当时科室病人较多,人手显得比较紧张,科主任不同意他假。刘医生软缠硬磨也不奏效,又迂回找同事帮他带班,言称不去灾区心里难于以平静,在家工作也做不好;又说回来后还班,不让同事吃亏;还说代表大家到灾区献爱心……真诚感动了同事,大家帮他找科主任请假。众意难违,况且抗震救灾又是一件好事,科主任答应了刘医生的请求。到灾区后,因为刘医生不是正式安排的救助人员,吃住均得自己解决,刘医生克服种种困难,睡帐篷,啃面包,吃快餐面,每天起早摸黑到救济点医疗队那里协助工作。由于刘医生已有六年的外科经历,在救护中如鱼得水:清创、缝合、包扎、固定得心顺手;端茶倒水抬伤员也奋勇争先,博得医疗救护队和伤员的好评。在紧急救护基本完成及请假时间已到的情况下,刘医生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灾区。
除了这几次大的志愿者行动外,刘医生还多次义务献血,到孤寡老人家中做家务……对刘医生的举动,部分同事不以为然;也有人指责他爱出风头,借机表现自己;还有人说他“傻”,刘医生知道后既不辩解也不生气,仍我行我素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刘医生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冒生命危险去做志愿者,同事们百思不解。一次,刘医生的老乡兼同学来医院玩,闲聊中似乎透露了“谜底”。刘医生出生在农村,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得到了政府、亲戚、朋友及社会人员的很多帮助。在他上大学期间,一位素不相识的叔叔每月给他200多元的生活费直至毕业。他母亲常对他说:做人要讲良心,要知恩图报,别人帮助过你,当你有能力时,也要尽力帮助别人。刘医生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身体力行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
刘医生说,行医和做志愿者都是帮人排忧解难,本质是一样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为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时,我的心灵也得到净化,更加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