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杏林随感 |
朋友因胆结石反复发作,准备到一家大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问我,需不需要给医生送红包,我回答不送,也无须送,但朋友为“保险‘起见,还是给主刀和麻醉医生各包了一个包。我知道后,陷入了沉思.
病人给医生送红包按主观意志分为两大类:主动类与被动类。主动类包括真心感谢型和追求效果型;被动类包括祈求保险型、随波逐流型和被迫无奈型。
真心感谢型:医生在救治病人中作出了很大努力,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人或家属发自内心感谢,自觉自愿地给医生送红包。
追求效果型:为了使医生尽心尽力治疗病人,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病人或家属给经管医生送红包、请吃饭、赠礼物以联络感情。
祈求保险型:在动手术前,病人或家属为了使参加手术的相关人员竭尽全力,以尽量减少手术风险,只能忍痛给医生送红包。
随波逐流型:很多病人本不想送,但看到同病室的人都送,担心不送被医生看不起,给小鞋穿,只好违心给医生送红包。
被迫无奈型: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给医生送红包,架不住个别医生(素质太差)的暗示或不送红包的折腾,只有非常不情愿的送红包。
一般而言,主动类送红包人的心理相对平衡,对红包现象不多议论;被动类送红包的人在出院后心理不平衡,抱怨情绪较大,并献身说法,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红包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不融洽的现状;扭曲了作为救死扶伤崇高职业主体医生的人格;折射出现实生活人们互不信任,以钱开道的心理;挑战了公正、公平的医疗规范......其消极作用一目了然,无需赘言。
剖析送红包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病人对医院情况的不了解。病人到医院就诊,就与医院建立了事实上的服务合同,医生按《执业医师法》行医,该做的检查治疗是他的本职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为病人祛病除疾是医生的责任。绝大多数医生遵守法规、注重医德、尊重病人、忠于职守,检查治疗明码实价,不会也不应该与是否收受红包来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换言之,送红包医生是这样治疗,不送红包医生还是这样治疗,那么有什么必要为祈求所谓:保险”或“随波逐流”给医生送红包呢?如真有医生公开索要红包或不送就予以刁难的话,病人完全有理由向医院或卫生局反映,有不良行为的医生恐怕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红包现象的起因很复杂,病人接二连三,前仆后继地往医生手中送红包不能不说是起因之一。没有搭台的,哪有唱戏的?没有行贿的,哪有受贿的?试想,如果病人都不送红包,怎么会出现今天的红包现象呢?笔者绝不是在这里为收红包的医生开脱,收红包的医生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规章的考核和良心的折磨。但病人不送红包不能不说是从根源上解决红包现象的办法之一。
为了还医疗环境的一块净土,也为了减轻病人的不必要的负担,请不要给医生送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