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星生命》片段摘录

(2010-05-23 23:40:23)
标签:

杂谈

分类: 理喻的外星信息
注意括号括起来的内容是风河的补充解释,其他的文字属于理喻资料原文。

关于什么是宇宙的解释,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内容。
其一:宇宙是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统称。
其二:宇宙由星体物质、态状物质和无物质三种状态构成。
其三:宇宙亦有“始”与“终”。这个始与终,可理解为“扩大”与“缩小”的形态。
其四: 宇宙变化多端,分为星体物质运动,态状物质运动和无物质过渡性运动三大类别。
这四项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宇宙的本质。毋庸置疑,宇宙的本质会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升华而不断地深入认识的。
提及宇宙的“始”,也即是宇宙的开初,宇宙的“始”实际上一种运动状态。在现代宇宙学中,有一种稳恒态学说认为,物质可以从虚无中产生的观点,接近于宇宙初始的状态。不过这种从虚无中产生物质的观点,尚不能揭示宇宙初始的本质。
(风河补充:关于物质,我们很好理解,对于态物质和无物质就不好理解了。对 比宋&W的能质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宋的能质理论中阐述能质粒子有三类组合,常态组合为多维空间。粒子间距增大的组合便形成多维物质。此 外还有一种能质粒子的特殊状态,这种组合即不是空间,也不是物质,而是空间态到物质态的过渡型态。空间是高密度的物质,是能量的压缩态,是物质的致密态, 而空间物质过渡态是介于空间能量密度和物质能量密度之间的密度状态,能质粒子间距介于两者之间。多维空间,多维物质,空间物质过渡态昭示着宇宙能量粒子的 三大类组合状态。理喻书中的‘态状物质’可能就是宋&W的能质粒子的第三类组合形态,而无物质可能就是指多维空间态和无维空间态,即那些拥有不同 能量结构和能量密度的各类空间,还包括没有能量充溢的绝对空间应该都属于无物质的范畴,宇宙诞生之前的超密度能质团--超维空间似乎也属于无物质范畴 吧!)

宇宙之初,即为从无物质到有物质之间的过渡运动。什么是无物质呢?因为人类 生存于富丽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因而对“无物质”这个名词难以体味。无物质是宇宙的基本状态之一,无物质亦是一种超密度的压缩状态。所谓从无物质到有物质之 间的过渡运动,实际上也恰如一种从超密度的压缩状态下,以粒子分裂之势,轰然释放---释放出物质来。这种释放,同样不可理会,因为人类如若以地球的时空 概念来认识宇宙,定会失之偏颇,但宇宙中现象,就没有范围和过程了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宇宙的范围观念,在不同的宇宙状态下亦有所不同。而宇宙物质运动 的过程同此一理。譬如宇宙之初,宇宙由无物质通过过渡运动,进入有粒子分裂的物质状态,这种释放恰如同从无空间中生化出空间来,从超密度的压缩状态下扩而 大之,成为一种有粒子、超微粒子多向运动复返的状态。由此可见,宇宙之初的感念,自会涉及到宇宙的范围观念与其过程的观念。
而宇宙的终了,恰与宇宙的初始相反,是通过物质分子裂变爆灭,使存在再度变为虚无,再次从有物质变为无物质的超密度压缩状态,这同样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枚星体的问题,应该以其总质量来计量。目前,人类估计银河系的总质量为2×10的12次方太阳质量。按照这种方法,宇宙星体总质量约计为11×40的60次方银河系质量。
人类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的视野得以扩大和延伸,但宇宙的基本分布形态,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宇宙虽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却能够按照宇宙物质的不平衡性。划分出集中物质区或疏散物质区的宇宙星区界限。
庞大的宇宙,按照星体的等级可以分为四大星区。这四大星区分别为:宇核区、宇环围区、宇边缘区、宇外际区。
宇核区为宇宙的核心区,也即是宇宙星体密集的区域。宇核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74%左右。
宇环围区处于逊色于宇核区的形态,宇环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19%左右。
宇边缘区又不及宇环区,不论是星体质量,还是星体运动。其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5%左右。
宇外际区自不待言,宇外际区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1.7%左右。
显然,宇宙的四大星区除了星体集中或疏散外,还有这样几个明显的差别:
1. 星体质量成分差别。
2. 星体外部形状差别。
3. 星体运行状态差别。
4. 星体生命质量差别。
5. 星体物质释放消损差别。
这五种差别,尤以星体质量成分差别为首要的一种差别,并以此决定了其余四种差别。


我们在关于宇宙的解释中,提及宇宙是由星体物质、态状物质和无物质三种状态构成的,宇宙间的态状物质是一种什么物质呢?态状物质,顾名思义,既是在物质为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物。态状物质与物质之间是本源关系,是宇宙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宇宙四大星区,地球位于宇边缘区,属于组合星型,也就是由多枚星体组合而 成的联合星体,人类称之为太阳系。宇核区的星体,大都属于高等物质能量的星体,这里要注意大都二字,宇核区也有中等或者低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只不过十分稀 少。在宇边缘区,情况也是如此,大部分星体属低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其间也有一部分中等物质能量和中下等物质能量的星体。而宇宙边缘区的地球,在宇宙整体 中,则属于一枚中等物质能量的星体。同样,地球人类在宇宙生命集体中,也应归属于中等智能生命的范畴。


外星生态分布对地球人类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外星生态分布与宇宙四大星区的划分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宇宙中有不同质量的星体,星体上有不同形态的生命,而生命有不同的智能水准---外星生态分布是以星体的智能状况,作为分类标准的。
宇宙生命无以计数,大致分为高等智能生命、中等智能生命、低等智能生命、无智能生命四大类。在每一大类中,还有更详细的品别。
外星生态分布的基本状况是,在宇核区有7%的星体上存在着高等智能生命,3%的星体上存在着中等智能生命,0.1%的星体上存在着低等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上没有生命迹象。
在宇环区,有0.3%的星体上存在着高等智能生命,0.2%的星体上存在着中等智能生命,0.3%的星体上存在着低等智能生命,0.01的星体上存在着无智能生命,其余星体上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宇边缘区有0.001%的星体上有中等智能生命,0.03%的星体上有无智能生命,0.07%的星体上有低等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上一概没有生命的痕迹。
宇外际区有0.003%的星体上有低等智能生命,0.0001%的星体上有无智能生命,其余的星体没有生命现象存在。
在难以计数的生命种类中---不能按照生命的外部形态来进行区别,因为生命的形态极少有相同的,而只有大略相似的和完全不相似的,无从分类。只能用唯一公允的标准,这就是这些星体生命的智能载体,即地球人类的大脑的状况来进行划分。
高等智能生命的基本特征是:
1. 具有“意念”力,指智能载体直接产生力能。
2. 具有“思维”观察力,指“思维”感应灵敏,可以“想”到各种物质的本质。
3. 具有自由的行为能力,指在一定限度上控制星体的制约。
4. 具有高超的“肢体”运动能力,指除智能载体之外的生命部分有强大的力能。
5.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指生命的死亡转换期短暂。
6. 具有高超的应用星体物质的能力。
7,具有“单纯”的繁衍力,指生命繁衍形式简捷。
8. 具有预知、预感、传感、思维、感悟、测算、计量、自察等等能力。
9. 具有超星体“联络”能力和“行为”能力,指生命行为不限于居栖星球,有超星体行为。
10. 具有超音感应、超视感应、超轻能力和超强的“穿越”能力。
11. 具有宇宙整体感念,对宇宙各星体生命了然于胸,对宇宙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风河补充:以某些星体为例,这些高智能生命普遍位于宇核区,少数位于宇环 区,极少数位于宇边缘区,屈指可数的位于宇际区,这些高智能的大脑普遍占整个身体的60%~80%,可以说大脑占身体一大半,有些高智能没有地球人一样的 眼睛、鼻子、嘴、耳朵、腿等等,内脏非常简单。大脑能量的强度,如果以脑磁电能做单项对比的话,高智能的脑能量强度普遍是地球人的数千倍乃至上万倍。他们 的‘看’、‘听’、‘联络’、移动等全部由大脑完成。其大脑能产生强大的力能,能将自我悬浮到高空飞行,能搬动和粉碎石块,能转换物质为另一种物质元素, 能夷平山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外星生命之间的沟通全部由大脑完成。地球人的“想”靠脑,“做”靠手,而高智能基本上“想”就是“做”,做就是想,两 者没有明显区别,都由大脑完成。而他们的生命存活依靠高能物质,这些高能物质(元素)地球上没有,地球上有两个类高物质。我想这些高能物质具有超强的放射 性,对人类有害,而对高智能则是生存之本。高智能没有死亡,几乎是永存。高智能在宇宙中的任务:联系宇宙其他各种生命,测算宇宙总体积,测算宇宙总质量, 对宇宙生命进行统计造册,促成宇宙生命大统一,大同一,大归一等等)


宇宙中,各星体生命之间是那样遥远,那样陌生。在宇宙星体生命总量中,按照比例高等智能生命占总量的47%;中等智能生命是26%;低等智能生命是17%,余下的10%是无智能生命。
高等智能生命按照其生命形态与智能体现状态共分为17个生态区。中等智能生命差异悬殊,按照其智能水准和生命外部形态共分为20生态区。低等智能生命分为7个生态区,无智能生命则统归于1个生态区。共计45个生态区。
地球人属于宇边缘区中等星体上,中等智能第八生态区生命。地球的智能在中等生命大排行中位列中等偏上水平。
(风河补充:如果再详细划分,可以划分为:无智能(超低智能)、低智能、中 等智能、类高等智能、高等智能、超高等智能、次宇宙意识、超宇宙意识。高等及高等以下属于物质生命范畴,超高等及以上属于非物质生命范畴。物质生命与非物 质生命只是相对的概念,代表生命的生存形式而已。光体生命有很多种,有从高智能进化而来,有直接衍生自宇宙意识等等。佛生命是光体生命的一种,属于超高智 能非物质生命,其智能仅次于宇宙意识。)

从宇核区内的大部分高等智能生命的共同判断来看,宇核区星体分为六个等类, 从第一等类到第六等类的星体总质量,占宇宙星体总质量的74%左右。宇核区星体的总数量是2765432730000枚。误差率是万分之七。而高等智能生 命的17个生态区内,高能智能生命的总量,占宇宙星体生命总量的47%。他们的种类数量计有47213270000个种类。其中误差率为千分之一。


在地球人类与外星体生命发生的双向联系中,人类的大脑是人类与外星生命进行联系的唯一“工具”。
人脑这种物质,集地球一切现有物质能量之精华,人类虽然发明创造了诸种先进水准的仪器,但所有的仪器都不能等同人类的大脑本身。一切物质都不可能与人脑这种高级的能量物质相提并论。

人的大脑能量成分可以划分出五种能量:
1. 脑热能
2. 脑磁能
3. 脑电能
4. 脑光能
5. 脑核放射能(脑力能)
这五种脑物质能量成分中,脑电能、脑磁能以及脑热能初步为人们所认知。而脑光能和脑核放射能对于人类脑科学而言,不啻是一片陌生的领域。
(风河补充:依据宋&W手稿,人的思维是一种力能现象,人的意识是 一种力能。这个力能以大脑释放的能射线来体现。这个力能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虚无缥缈的口号式的精神力,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力能,其力能作用介质是在能质粒 子这种超微观粒子上。这种力能放在能质粒子这种超微观领域看,是大脑释放一种能射波,详细说就是带有意识信息这种特殊振动信息的能质粒子射线流。理喻所说 的脑核放射能(脑力能),和宋说的脑能射其实是一回事,理喻说的态粒子和宋的能质粒子也是一回事。这种放射能和我们常说的脑电波完全两回事,脑电波是以上 5种能量的第2种和第3种,而第5种能量,脑核放射能,释放的是特殊振动的带有意识信息的能射线,超光速,跨维度的。在宇宙生命进行超远距离跨维度的思维 通讯时利用的就是这种能量,而不是脑电波,脑电波的速度为光速,也不跨维度,不可能进行星际间超远距离通讯)

人脑物质的释放形式,简言之,是人脑物质能量以态粒子运动的形式,作用于地球表层及地球其他空间。
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准来衡量,人脑物质能量的态粒子运动属于超微观领域,现有的仪器设备仍无法捕捉到它的踪影---它更精密,更快捷于那些对于人脑物质能量而言,显得粗糙、笨拙的仪器设备。

我们把人脑物质的来源具体划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是地球表层物质部分
其二是地球深层物质部分
其三是地球高空层态部分
至于人脑物质能量的循环补充,我们不妨将人脑设想成一个装载器,这个装载器分有装载和释放双重的功能。通常人类的脑体就处于或装载或释放的过程中。人类的睡眠休息是一种装载,人类的思维与劳作便是一种释放。人脑通过周而复始的装载与释放,完成对地球物质能量的转化作用。
因而,人类为什么只能通过脑体来与外星生命建立往来关系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因为人脑的释放性最强。

能够与外星生命进行往来联系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十个脑条件。
1. 脑型端直。
2. 脑能量充沛。
3. 脑神经发育健全。
4. 无任何脑损伤。
5. 无遗传性脑疾病。
6. 脑物质能量的循环状态良好。
7. 脑物质能量中,脑电能量超于普通人脑电能量的6倍以上。
8. 具有良好的脑电能量释放场。
9. 能及时补充脑物质的营养成分。
10.具有良好的体感应。
在这十条中,唯数第一条,即脑型端直的条件最为苛刻。。。在人类大群体中,脑型能达到水平端直数量,在现阶段,仅占3/1000000的比例,非常的罕有。
(风河补充:空静无思是最基本的功底,空静的目的是给大脑补充能量。人睡眠 就是给大脑补充能量,但这是基本的补充,空静是额外的给大脑增值。时间长了,大脑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影响脑皮质和脑电值。脑能的增加进而激发出功能的实 现。空静无思说简单点就是什么都不想,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不容易。要求大脑无疾病,身心健康,呼吸顺畅,周围一定要安静无人打扰。入静的程度也因人和经 验而异。入静后,脑能释放量被压缩到最小情况,此时,空间中的能量会源源不断地充溢到大脑中去,从而给大脑增加能量。一般人一天从醒来就开始释放能量,一 直到开始睡眠,给大脑补充能量。而入静是除去睡眠外人为地给大脑补充能量的另一种形式。只有入静到一定程度,大脑能量强到一般人6到20倍以上。宇宙的信 息才能被人感知,否则一般人即使是收到信息也是被其他感觉给冲刷掉而一无所知。空静无思(禅定,入静),需要长时间锻炼,并平日生活很多方面需要注意和保 养,量变从而引起脑能的质变。人的脑能是一个不同能量的混合体,其中包括人已知的磁电能。人的睡眠和入静都是补充磁电能。而磁电能也是人体特异功能的先决 条件之一。)

事实上,在地球上未诞生人类,而仅有其他一些远古类型的低智能生命存在的时 期,外星生命就开始光临地球了。在他们累计的143次越位性质的往来过程中,有71次属于外环绕式联系,余下的72次则是不同形式的停驻联系。光临地球的 44种外星生命,有7种属于高等智能生命的范畴,另外37种属于中等智能生命的范畴。

飞碟的制作原料则分有十一个大种类。人类已知的有磷硫化合物质、氢晶体和钛氧物质,还有的则是人类所未知的物质能量成分了。飞碟在大气中高速飞行,表面能产生20000度的高温,并产生强烈的光芒。
差不多所有的宇际飞行器具在进行宇际飞行时都采取如下步骤:
从本星体发射,在不受本星体空间物质的影响下,直接进入外层空间---从外 层空间再进入外层空间态,或宇宙空白物质层态中(风河:宋&W 之无能质充溢的无维空间隧道),也即是进入到飞行器所必须遵循的宇宙航行通道中---经过准确无误的测算后,在既定目标的外层空间“停滞”下来,寻找最佳 的探测点或着陆点---这种越位性质的往来联系结束后,飞行器按照原来的途径返回本星体,在本星体安全着陆。
虽然光临地球的有多种外星生命及多种飞行器具,他们所代表的是不同星体上的物质能量,以及不同的物质运动规律。但宇际飞行器具的基本原理却是相似的,归纳起来一共有以下几条:
第一,宇宙中间没有距离关系,只有物质量的关系。星体与星体之间更是如此。
第二,所谓宇宙,大略有这样三种结构:一是物质,二是类物质(态物质),三是无物质。这三种宇宙结构互相交融,互相生化,互相变换。
第三,宇宙中“大”与“小”的概念,亦是地球人类认知事物的方式。由于物质、类物质以及无物质之间的互相变化,故难以对某一物质、类物质或无物质下或大或小的结论。
第四,宇宙物质中,物质的种类不尽其数。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有完全不同,以至于完全相反的物质运动规律,难以一统而论。
第五,星体与星体之间虽然没有距离的关系,却有着一丝不苟的物质量关系,物质量关系更精确于距离关系。
第六,在光临地球的七种类型的飞行器具中,没一种都是由外星生命直接操纵的。这种生命与物体的一体性,反映了外星生命高超的驾驶能力,也反映了外星什么与宇宙物质之间、宇宙类物质之间、宇宙无物质之间的协调性。
第七,飞行器具在宇宙物质之间,具有物质的特性。在宇宙无物质之间,则丧失 了物质的一切特性。当飞行器具介入、或称“挤入”宇宙航行通道中,因之宇宙航行通道的实质即无物质,或者是类物质时,奇迹就发生---飞行器具介入无物质 状态,其阻力等于零。当飞行器具这一物质体进入无物质状态,它的前、后、左、右概不存在了。

在宇宙航行通道中的精确测算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不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进入 宇宙航行通道中的外星生命,就如同人们走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 一样。外星生命驾驭着飞行器,需要测算出哪里是既定目标,又好像是走在黑暗中的人们,在揣测哪里有一扇能走出去的门一样。带到外星生命确定了“出口”之 后,会以准确的“时空关系”从宇宙航行通道中“冲击”出来。。。。。。
不过,关于“出口”和“冲击”这两个宇宙航行通道的概念,人类现因未曾涉及到无物质状态而难于理解。

地球人类虽然能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登临月球......但这一切都是在有物质的情况下完成的。换言之,人类从来都是在“有”中生存活动的,怎么能去想象“无”是怎样一种感受的境界呢?对无物质状态,即无远近,无大小.....没有任何物质,至今还只能停顿在名词上。
外星生命驾驭着飞行器具,进入了“无”,进入了无物质状态,又恰似被溶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中一样。除了他们及他们的飞行器作为无物质状态中的“异物质”引起了无物质状态的轻微积变外,一切运动,一切物质运动的能量状态都像把一只蜡烛投进大海中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现在的地球的状况,主要是自转与公转的协调状况来预测,外星生命和地球人 类接触的事实,将在公元2049年1月至10月份之间发生。地点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与豪角之间。这一预测还需要在公元2011年再进行复核一次。预测在这 一次时期光临地球的是中等智能生命第八生态区的中等智能生命。这一批外星使者共有7人,他们所驾驭的飞行器是外圈有突出椎体的飞碟。在地球上停滞的时间是 地球时间的37分钟。他们身体的高度有1.13米左右,体质比较坚实,有硬物感。这批外星生命来自一枚严寒之至的扁长型星体。到地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 了掌握与熟悉地球上的智能生命的情况。这些外星生命没有发音部位,全凭着脑感应能力来感应外界的事物。他们与人类之间具有一定的感应沟通性能。彼此都可以 有所感知。


宇宙生命的统一
宇宙生命的统一,是一个宇宙观,或称宇宙感应的问题。
在未来,宇宙生命的统一,主要是智能生命对宇宙产生同一的感知与认识,使宇宙真正成为生命的宇宙,而不仅仅是星体的宇宙。
所有智能生命对宇宙产生同一的认知与感知,离不开宇宙智能生命总体性质的进化。宇宙生命的不断进化,是宇宙物质不断扩增的显示。
宇宙愈见丰富,生命愈见姿彩。宇宙生命的统一是宇宙发展的大势所趋。智能生命必将向着更诱人的目标飞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