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喜剧
(2013-04-21 13:27:27)
标签:
低俗喜剧文化 |
分类: 读书观影 |
今儿看了《低俗喜剧》。蒋太对这类港片本没有兴趣,之所以会看是因为港人对adc艺评奖的金奖作品——《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而焦点是作者为“文汇报记者、大陆女”。
看了电影,符合我等大陆人对原味港片的一贯印象:浅俗、无厘头、透着小人物的辛酸,至于我们习惯性思维中的艺术、载道、上纲上线几乎是寻不到的。也看了贾小姐的影评,惊吓于这篇金奖作品很不影评,至少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叫做观后感比较合适,几乎就是一个普通观众的个人感想。文章的论点就两个:用“低俗性”偷换“本土性”,以及反大陆化背后的焦虑和恐惧。
首先,我并不喜欢这篇影评,纯就推论过程而言,并不令人信服。其次,对港人对此的反应倒觉得颇为有趣,攻击的焦点一是贾小姐是在香港上学、工作的“大陆女”,二是她供职的是亲中的文汇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恰恰体现了贾小姐所说的港人对被大陆化的焦虑和恐惧,如此大的动静想必也是某些人被贾小姐的论点触动了某些隐秘而不愿面对的情愫。
当然,贾小姐的视角很大陆,有我等大陆人民对艺术教化作用的执着,也颇反映了我等港漂对这个异乡的复杂观感。
总之,由这篇影评引发的网络讨伐就是这两年中港矛盾的缩影;《低俗喜剧》的本土成功也跟几年前周立波的异军突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港人和沪人对昨日不在的焦虑和对本土文化复兴的YY。几年前,我对硬盘们对周立波现象的看法感到不屑和不愿;几年后,我成为一个局外人,倒是觉得颇有道理。
看了电影,符合我等大陆人对原味港片的一贯印象:浅俗、无厘头、透着小人物的辛酸,至于我们习惯性思维中的艺术、载道、上纲上线几乎是寻不到的。也看了贾小姐的影评,惊吓于这篇金奖作品很不影评,至少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叫做观后感比较合适,几乎就是一个普通观众的个人感想。文章的论点就两个:用“低俗性”偷换“本土性”,以及反大陆化背后的焦虑和恐惧。
首先,我并不喜欢这篇影评,纯就推论过程而言,并不令人信服。其次,对港人对此的反应倒觉得颇为有趣,攻击的焦点一是贾小姐是在香港上学、工作的“大陆女”,二是她供职的是亲中的文汇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恰恰体现了贾小姐所说的港人对被大陆化的焦虑和恐惧,如此大的动静想必也是某些人被贾小姐的论点触动了某些隐秘而不愿面对的情愫。
当然,贾小姐的视角很大陆,有我等大陆人民对艺术教化作用的执着,也颇反映了我等港漂对这个异乡的复杂观感。
总之,由这篇影评引发的网络讨伐就是这两年中港矛盾的缩影;《低俗喜剧》的本土成功也跟几年前周立波的异军突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港人和沪人对昨日不在的焦虑和对本土文化复兴的YY。几年前,我对硬盘们对周立波现象的看法感到不屑和不愿;几年后,我成为一个局外人,倒是觉得颇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