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邯郸市
李潇
2015年11月我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评审委员会提交了《初中语文新授课的导入方式研究》这一课题。2016年3月课题的立项通知书正式下达。接到通知书后,我立刻开始了关于“初中语文新近授课的导入方式”的研究。现将我现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收获总结如下:
一、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新授课的导入方式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和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依照本课题开题时制定的研究实施方案,结合本学年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对“初中语文新授课的导入方式”的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从2016年3月到5月。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阅读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或杂志并撰写心得。
这两个多月来,我经常到邯郸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等地方查阅相关资料、翻阅相关杂志。从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著作中得到了许多经验。同时,经常参加同科老师的听课,与前辈们讨论“新授课”中“导入方式”相关的问题,同样受益匪浅。
完成了《教育杂志学习心得——谈教育伦理、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角度下的课堂导入》《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之知识导入探究心得》《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之情境导入探究心得》和《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之趣味导入探究心得》等四篇学习心得。
(二)实施阶段
从2016年6月到2017年1月。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调查问卷、课堂实例、教学日志、教学设计、统计数据等手段对课题进行分析和整合,并通过实践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
这八个月来,我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了课堂内的实践,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同的导入方式的设计和使用。
首先,我对我校的老师和一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对我校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的问题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我把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目录大致翻阅,按照记叙文、说明文、名著导读等进行典型文章的筛选。针对这几篇典型的课文,在同科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进行导入方式的设计。
最后,对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真实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反思。
这一阶段我完成了一次关于“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现状”的问卷调查。整合出两篇说明文、一篇散文、一篇名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并对其中两次的课堂情况做出了相应的反思。还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进行了记述。
(三)验证阶段
从2017年1月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之前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的研究思路。
这两个月,我陆续听取了我校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察了同科老师们在导入部分的独特设计,同时对自己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修改。此外,继续挑选一些其他的典型课文——例如议论文、诗词欣赏等——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践。
三、现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1、研究导入的必要性
通过几个月的资料查阅,我发现没有教师不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大家不仅肯定新授课中“导入部分”的重要,对于“导入方式”的选择也有着极慎重的态度。
为了进一步确定导入的必要,我曾对我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仅我校老师,甚至学生们都认为如果在课堂开始老师能够用语言或其他手法引导一下,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速进入到学习中去。而在问卷后与孩子们的沟通时,有孩子甚至反应某节课中老师在导入时讲的一个小故事对他整篇文章的理解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新授课中导入部分是极有必要的,甚至是极其重要的。
2、导入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
通过几个月的资料查阅与整合,我整理出了初中语文授课中主要的导入方法:开门见山、引述、讲授(即知识介绍)、温故知新、实验演示、活动游戏、悬问设疑、激情渲染、实例导入、音乐、歌曲、图片、绘画、影视等十几种。
在与同科老师们的几次讨论和与几个学生的几次交流后,通过几周的分析和整理,我将其分为了三类:知识导入,情境导入和趣味导入。
知识导入包括:开门见山、引述导入、讲授导入和温故知新。
情境导入包括:实验演示、活动游戏、悬问设疑和激情渲染。
趣味导入包括:实例导入、音乐歌曲、图片绘画和影视导入。
3、导入方式与文章的类型并无绝对关系,而应因学生的状况做出相应调整
之前我对导入方式与文章类型的关系抱有一些疑惑。记叙文是否最适用情境导入?说明文是否最好用趣味导入?诗词是否用知识导入更有利?
在几次教学设计及实践后,我发现说明文也可以用情境或知识导入。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中,用说明文的知识引领学生温故知新,对学生复习说明文知识就有很大的帮助。在《散步》一课中,用趣味导入——以音乐来帮助学生提前进入到亲情的共鸣中——就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行路难》中,用李白的故事来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后感悟主旨也是更加高效的设计。
所以,导入方式与文章的类型并无绝对关系。真正影响到导入方式的选择的应该是导入的对象——学生的实际状况。
不同班级的学生性格不同、程度不同、学习习惯也不同。例如我现在所带的两个班。一个班级活泼好动、回答踊跃,而另一个班级相对沉默听话、动笔较勤。这两个班的共同点都是自控能力略差,气氛活跃起来会有“脱缰”的危险。
所以,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在讲《散步》一课时便有选择地对导入部分进行了调整:对于更加活泼的班级我并没有让他们静静地听完导入部分的音乐,而是把音乐做为背景音,让孩子们把精力放到用笔描绘“亲情的故事”这一环节;而对于相对沉默的班级,我则让他们先安静地从音乐中感受亲情,甚至让孩子们带着感情合唱了一小节,再进入回忆“亲情的故事”这一环节。这种因人而异的对待也使得我在两个班级的导入部分都没有在设计上出现大的问题,活泼的孩子们没有“脱缰”,沉默的孩子也没有“死寂”。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学情状况才是影响导入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4、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导入方法的选用并没有唯一性
学生的学情和文章的类型会影响老师们选择导入的方式,但是经过几次实践后我发现在初中语文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方式并没有唯一性。
例如在《说“屏”》一课中,我们可以用趣味导入,用“屏”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初步感知,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再继续课文的学生;也可以用知识导入,通过之前《口技》一课中口技人的道具引出孩子们对“屏”的印象,用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来诱导学生跟着老师进入课本的学习;还可以用情境导入,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屏”的氛围中,再继续课本的学习。
可见,新授课中的导入方法是没有局限性的。然而教学设计可以做出无数种,但最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的方法一定只有一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那属于我们和我们面对的那一批孩子的最好的那一种。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翻阅一些相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帮助我能更深入地对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和整合。
2、继续对更多类型的课文的进行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例如诗词、议论文等,重要把握典型课文的不同导入方式的设计。
3、集中时间对之前的成果进行再实践,并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再次整合和审核。争取早日完成本次课题的研究任务。
2017年2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