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构调整遏制房价治标不治本

(2006-07-29 21:40:15)
分类: 随笔杂感
温总理7月26日说,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行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话很短,但是可以引发思考的东西不少。

“推行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究竟是什么?是过去的单位盖房福利分房模式,是现在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还是另有他途?

第一种模式似乎已经被历史证明,车轮不可能回去了,但是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得房者并没有处于利益被瓜分的绝对弱势地位。

第二种模式,也就是现在的模式——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开发商囤地赚钱、借钱盖房(向银行)、暴利卖房(低质高价、肆意涨价、囤积居奇等)、消费者借钱买房(向银行;利率提高,消费者买单)。

在现在的模式下,就不难看出,买房的消费者面前实际上有几个东家——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势单力孤是明摆着的事实。在这种局下,无论什么高招,房价的问题可能得到解决吗?不可能,利益决定最根本的游戏规则不可能被动摇,除非东家仁慈(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救济(廉租房),但是目前这点面积和体量能够解决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吗?不可能,比杯水车薪还要少,姿态大于实质,隔靴搔痒而已。

有没有第三条道路?有,出路就在于改变购房者处于被包围的利益机构的现实,首先就要斩断土地财政这只出格的手,让公权机构归位,真正站在购房者这边,承担起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的责任。土地是政府控制的,银行也是政府控制的,政府是房地产利益格局中最强势的一方,公权归位,自己跳出游戏圈子,通过土地供应、税收、信贷和市场秩序监管,把房价控制住,有那么难吗?世界上房价稳定的国家多了去了。

那么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模式又是什么呢?是理性消费,也就是符合国情、符合普通老百姓实际收入水平的消费。国家现在提出要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节能是说得多高做得少,省地无非是提高容积率,减少单套面积(例如165号文件推行的要多建90平方米以下住宅)。但是怎样来实现这种消费模式呢?首先取决于住房建设模式,这个模式不改变,房价蹭蹭涨,不买睡大街,赶鸭子上轿,谈理性消费模式无异于痴人说梦。解决了住房生产模式,自然可以通过消费环节的税收手段来调节消费结构和产品供给结构,开发商盖什么房不过是其决定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已。

所以,改变住房建设模式,打破既有的利益结构,是解决目前房地产问题的症结和根本。否则,通过90平方米和70%来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最终想达到遏制房价的目的,依旧会很难,治标不治本,虽然即使在短期内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

其实这已经是老调重弹了。但是,问题没有解决,不也得弹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