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杂感 |
没有哪一年的房地产调控有2006年春夏的“出手”更加令开发商震动。表面来看,是“双70%”和90平方米在发威,实际上,更加令人震颤的是,在“9部委新政”里增加了一个监察部以及在此间有关官员的“落马”和某些地产大鳄的神秘“遭遇”。“大鳄尚且如此,我当何如?”双剑当空,这让本来就一直处在社会舆论风口浪尖的房地产业罩上了一层愈加奇特和迷离的“迷雾”。
房地产整体性的沉默了,这是迟早都要到来的一天。从喧嚣到正常性的平静,沉默是必经之路,尽管眼下的这种沉默也许还是被动性的,很多人还感到不怎么习惯。
然而,不得不接受一个这样的现实:2006年将是房地产业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房地产景观的巨大差异,也许在不久以后业内和业外的人士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国六条细则之细则后的房地产景观有哪些差异?二十字可明。
房地产整体性的沉默了,这是迟早都要到来的一天。从喧嚣到正常性的平静,沉默是必经之路,尽管眼下的这种沉默也许还是被动性的,很多人还感到不怎么习惯。
然而,不得不接受一个这样的现实:2006年将是房地产业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房地产景观的巨大差异,也许在不久以后业内和业外的人士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国六条细则之细则后的房地产景观有哪些差异?二十字可明。
第一,做秀退场。很早以前,我们就在说,房地产做秀时代已经结束了,产品时代已然来临,然而,实际的情形却不是这样。在北京,即使是2005年,房地产依然是一个大秀场,各种噱头式、哗众取宠式的所谓营销手段仍旧充斥了房地产市场的几乎任何一个角落。一只只财大气粗、不可一世、骄傲的眼神密密匝匝地生长在凡是有钢筋水泥的地方。在秀场的背后,在营销智慧后的实质是,供需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即使是缺胳膊少腿的房子依然是卖方的天下。
第二,英雄落幕。国六条之前的房地产,是精英时代的房地产,是大腕和梦想成为大腕的非大腕的十足秀场。闭眼冥思,大江南北,尤其是北方,风干物躁,地博水乏,故而唾星飞扬,言胜于行。腕大者,则帝星独占,“星”垂平野,星芒璀璨,一言九鼎;腕微者,则野旷星寒,星光幽暗,茕茕孑立,不为人所识。国六条之后的房地产,震行政之余烈,世事之叵测,昔日唾沫之风亦将渐趋式微,江湖之上,莫有敢称王者。
第三,产品至上。产品研判之风气将日盛于房市。老板、老总把昔日用在别处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产品之上。产品高下决江湖高下。言必称产品。茶余饭后产品是谈资。故,国六条后,房地产学术之风将起,真正的学术家将崛起。从前的房地产实业家也改头换面,以谈论产品为时尚。购房者中,产品意见领袖辈出,成为社区新领袖。
第四,传播式微。有什么样的房市,就有什么样的房媒。房市热闹,房媒必闹腾;房市内急,房媒必如厕;房市感冒,房媒必进急救站;房市露一鲜嫩胳膊,房媒必思雪白大腿。国六条之后,房市热度难再,房媒必进冰窟冷静。堂会锐减,歌星、影星串门日渐荒疏,创意人员长发越来越短,广告文字愈来愈长。
第五,官府势强。大佬沉沦、秀场消隐、传播式微,开发商锋芒内敛,其内因在于行政权力凸显。计划下的市场,在房市更加明显。
一言以蔽之,新政后的房市,从斑驳陆离、浓墨重彩必将坠入平淡冷静,无奇无趣。列位行房事者,您准备好了么?
前一篇:和老百姓捉什么迷藏,累不累啊?
后一篇:生命的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