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的一顿臭骂。但是,我觉得“房奴”这个词儿本身很有意思。汉语的造词功能并不强大,很多词语虽然能够炫赫一时,但是往往是一时热闹,过江之鲫而已,能够沉淀到辞典里面的是凤毛麟角。“房奴”大概也是一例。
借了银行的钱,买了房子,负了债。欠债还钱,古今中外,理固宜然,谈不上什么奴不奴的。就像买车,车价同样不菲,同样可以按揭,却鲜有人说“车奴”。正如有人说,大家要挣钱吃饭,岂不成了“饭奴”了吗?开车要加油,岂不成了“油奴”?要挣钱买衣服,岂不又成了“衣奴”了?照这个逻辑,人人皆奴了,要不想成为奴,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消费,不向银行贷款。
在中国式的思维模式里,奴与主相对,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隶,“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鲁迅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借用到房子上来,中国人似乎都愿意做房子的主子,亦即“房东”,而不愿背负债务,哪怕取得了房屋的产权和使用权。所以,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购房者就成了每月为银行打工的“奴”。其实,大可不必持有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心态。杨白劳放在今天,黄世仁的钱也还是要还的,这是商业规则,犯不着拿其它说事情。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向来以为欠债可耻、不光荣,很多人都是老地主、老财东思想,手上没有现钱,万不敢去“透支”。在网上看过一个说中国人和美国人消费的小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住了进去,每天工作还贷,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
现在大家似乎都美国老太太了,敢于按揭了,但是大多数买房人一想到背上还有一个负担,心里就犯嘀咕。好端端的房子,住得也不踏实。这真是跟自己过不去。这说明大家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美国老太太的做法,但是骨子里面还是中国式的思维在作祟。
当然,房奴心态的产生,有没有房价不合理的因素呢?勿庸置疑,一定有。但是,“房奴”一词的产生,却的确离不开中国人特殊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模式。
借了银行的钱,买了房子,负了债。欠债还钱,古今中外,理固宜然,谈不上什么奴不奴的。就像买车,车价同样不菲,同样可以按揭,却鲜有人说“车奴”。正如有人说,大家要挣钱吃饭,岂不成了“饭奴”了吗?开车要加油,岂不成了“油奴”?要挣钱买衣服,岂不又成了“衣奴”了?照这个逻辑,人人皆奴了,要不想成为奴,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消费,不向银行贷款。
在中国式的思维模式里,奴与主相对,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隶,“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鲁迅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借用到房子上来,中国人似乎都愿意做房子的主子,亦即“房东”,而不愿背负债务,哪怕取得了房屋的产权和使用权。所以,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购房者就成了每月为银行打工的“奴”。其实,大可不必持有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心态。杨白劳放在今天,黄世仁的钱也还是要还的,这是商业规则,犯不着拿其它说事情。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向来以为欠债可耻、不光荣,很多人都是老地主、老财东思想,手上没有现钱,万不敢去“透支”。在网上看过一个说中国人和美国人消费的小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住了进去,每天工作还贷,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
现在大家似乎都美国老太太了,敢于按揭了,但是大多数买房人一想到背上还有一个负担,心里就犯嘀咕。好端端的房子,住得也不踏实。这真是跟自己过不去。这说明大家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美国老太太的做法,但是骨子里面还是中国式的思维在作祟。
当然,房奴心态的产生,有没有房价不合理的因素呢?勿庸置疑,一定有。但是,“房奴”一词的产生,却的确离不开中国人特殊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模式。
前一篇:博客的“草根”与草根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