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容应对政策“加急”新号

(2008-06-10 18:06:42)
标签:

财经

经济

通胀

新号

伯南克

美国

分类: 心情随笔
 

  端午“长假”首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第五次调整时间和力度都显得非常规姿态,充分显示出管理层对内防止通胀的决心以及对外金融危机的防范,尽管调整准备金对通胀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决心显然会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是有较强的震慑力。

  单从市场本身而言,在中国建筑将要IPO的400多亿有形重压下,即使该政策并非专门针对股市,也显然再度给人们心理上平添了无形的压力,可以说,在内外并举的重锤下,孱弱已久的股市迎来新一轮的风霜,历史股谚曾云:五穷六绝七翻身,而今恰是六绝的时间段,市场再度经历一次沉重打击,所谓“不破不立”才可能有一点苗头。

  央行再度从根本措施上强调货币从紧政策,在这样一个敏感时间突然宣布再度上调准备金率,出乎市场多数人的意料,周六读 《经济观察报》,仅有一篇外国分析师的文章谈到六月央行能有此举动,且只认为是0.5个百分点,毕竟,上半年度已经是四次上调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且处于一个历史较高水平,而离上一次上调,也仅隔半月多。如果说前一次上调是对4月份较高的CPI数据作出反应,而市场普遍预期下周即将公布的5月份CPI数据会明显回落,各大投行出具的预测数据多为7%-7.5%,此时来强调从紧政策,可见央行另有全局的考量。

  目前,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的挑战。从国际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并未明显好转,虽然伯南克对美元弱势的言论苗头有了些许改变,6月3日,伯南克在巴赛罗那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表示,他会让美元利率水平处在一个“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稳定物价的好位置”,市场普遍解读为暗示美元降息临近尾声了近期,越南的金融危机能否殃及中国还处于各方评估和揣测中,事实上,全球通胀水平都处于高位,而中国的通胀并非如当初各类专家分析的所谓“结构性通胀”,由于未来油价、电价以及水价调整预期,显然“全面性通胀”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从四月份以来,热钱流入速度加快,央行今年通过发行大量的央票对冲流入的资金,在资本大量流入情况下,据统计,5月份只有2030亿元央票到期,而六月有4500亿元央票到期,从而使得六月票据对冲负担加重。4月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745亿美元,大约为5220亿元)而5月份外汇储蓄增速也会保持在高位,那么央行上调准备金作为定期央票发行辅助是理所当然的逻辑了。然而,对现在国家的调控手段实在不敢恭维,从宏观监督来看,始终在做负面工作,而不是有效地调节了市场,反而热钱越来越多,每次做的很多举措都几乎是外资铺路,打击国内经济,促进通涨,出台的措施简单得可怜,有一点担心的是,国家前些年累计下的资本这样折腾很快就要殆尽了。

  换个思路理解,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持续收紧,在通胀未切实缓解的前提下,更多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将会加息以抑制“全面性通胀”的爆发,而导致类似越南金融危机的局面,防止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蔓延到国内,也有经济学家表示,当前不能说完全没有加息的空间,美国已经宣布停止减息,但和我们还有2.85的息差。但是,央行明白加息并非是抑制通胀的根本措施,相反,加息只能助长热钱流入的速度更快,并且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旦超出企业承受能力则导致利润加速下滑,也会导致银行呆坏帐上升,尤其是当前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更为巨大。多方权衡之下才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观察多数市场人士言论,认为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非能达到收缩流动性的效果,认为这只是治标之策,短期内会起到收缩作用。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背景下,这种作用的影响较为有限。减少因为外汇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而产生的流动性,同时减少本币发行后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但从以往调整的经验来看,效果十分有限。然而,这一措施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缓解,且在时间的把握上可以充裕的与外资乃至美国博奕和周旋。所以,也不能仅从措施力度上来低估这一工具的策略思路。

  最后,谈一下对股市的影响,长达半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低迷且动荡不安,业已是处于信心脆弱的边缘阶段,这一突如其来的重申货币收紧政策,对节节退守的市场多头信心造成巨大挫败感,也加重空头对未来调整最终目标较深的怀疑,节后大盘直接补掉降低印花税后的跳空缺口,且逼近3000点,再创新低似乎也没悬念了。因此,未来二周,市场的戏剧化特点会更为浓厚,投资人需要保持冷静觉察的心态,而不要导致悲上加悲的心理,心理崩溃阶段也许就是物极必反的开始。但是,面对如此的市场游戏规则,保持观望的态度似乎更恰当,搏不了完全可以休息,也可以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放弃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