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暗香盈袖 |
水墨人生
印象中的刘明,如他笔下的世界,清清浅浅的水墨,疏朗有致的涂抹,极富质感与韵致。走近刘明,如走进细雨烟霭中的江南,水光天色,疏影横斜中,忽闻淡淡的墨香。
若不是文字的缘分,一生中会错失很多与人相识的机会。比如你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小城,即便每日在路口擦肩,却未必相识。
我与刘明的交往,很大程度上,缘于文字。
一年多前,草长莺飞的季节,一个参加省作协青年作家读书班的机会,让我彷徨在何去何从前。作为一名小字辈,何尝不想当面聆听文学大家们的创作谈?只是去,十天半个月的假,与本职工作无甚瓜葛,怕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而放弃,机会,只有一次。
作为文联秘书长身份的刘明,知悉我的困窘,主动替我与单位协调有关事项。为我顺利参加此次培训活动,开启了绿灯。而正是有了这次聆听诸多名家创作谈,与省内青年作家们面对面交流文学的机会,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之途的便捷之门。
渐渐地,我们熟识起来。我开始隔三差五地往美术馆跑。黄墙琉瓦飞檐的美术馆,掩映于柳影婆娑的氿光山色中。门前,曲桥凉亭卧波荷池,屋侧,假山碑亭石鼓守候。每每我踏进美术馆的大门,心,便沉浸在某种与艺术相通的氛围中,变得柔软。我常常艳羡于工作生活在这份清幽中的人们,该是如何一种恬静的心境。
美术馆里时不时地有高水平的书画展举办。而我,许是骨子里有凑热闹的成分,常常附庸风雅地站在一幅幅名家作品前,假作欣赏状。这时,我会看到,熙熙攘攘的看展人群中,东奔西走,招呼宾朋的刘明,疲倦着神情,恍惚而过的身影,高挑清瘦,很是醒目。
作为三馆之长的刘明,似乎总是那么忙碌。以至于他狭小的办公室里,常常是门庭若市。一拨拨的客人络绎而来。这边的客人还未起身,那边又有人在敲门。手机、小灵通、电话铃音,此起彼伏,不是联系参观的,便是策划书画展的。而他,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招呼起来,从不厚此薄彼。即便是上门推销业务的不速之客,他都为之泡上一杯茶,耐心地听完,这才起身送客。
写到这,忽然想起某次活动上的场景:
金碧辉煌的宴会大厅里,觥筹交错,一名衣着寒酸的不速之客,从边门蹩进,小心谨慎地在角落里坐下。生猛海鲜与口若悬河淹没了陌生客皲裂的唇,寒冷苍白的脸。也许,这样的场合,他的被忽视是注定了的。不,刘明注意到了他。他悄悄离席,递上一杯热水。
倒杯水,举手之劳,微不足道。但很多人,不会去做,也不屑去做。刘明从来不会去思考社会学的价值体系。他总是默默地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动于他的友善,他的仁爱。
就在几天前,一张来自某工艺学院的录取书,让家境清寒的聋哑学生小谢一家,沉浸在无法言说的喜悦与感动中。
小谢父亲身患癌症,仅靠母亲500元/月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生计。聋哑中学毕业的小谢徘徊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从小酷爱美术的他,流连在艺术的殿堂前,面对高额的学费一筹莫展。小谢妈妈因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整日以泪洗面。
当刘明知悉此事后,主动与某工艺学院的领导沟通,为小谢减免部分学费,他又积极联络残联领导。终于为小谢取得了减免后学费全部资助。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刘明是儒雅淡泊的,重情重义的,真情真性的。一如他的画,沉静的笔墨,恰到好处的留白,却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