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墨江湖』关于毕飞宇《玉米》的一些细节探讨

(2007-03-03 22:08:57)
分类: 笔墨江湖

  在某处看到黄惟群写的关于《玉米》评论文字,斗胆上去探讨了下。不过,说实在的,高手毕竟是高手,看问题深刻ing~(蓝色字体为黄评论或原文)

 

细节一段里提到的

 1 有庆嫂也不言语,转身进屋,拉长脖子一颗颗地解扣,待到解完,抬头说“上来吧”。

  有庆嫂和王连方的关系,写得丝丝入扣,有声有色。但是,这般维妙维肖的铺垫之后,真到云雾大散捅破那层纸的关键一刻,竟让人有所失望。

  我认为作者在前面已经大量铺叙了细节,如有庆嫂有孕才与有庆结婚,却因有庆妈阴损地使其堕胎造成不能生育,继而对有庆产生日趋失望的心理,而眼前的王连方“作为男人,到底是王家庄最顺眼的……说出来的话一字一句都往人心里去”且对自己始终惦挂着,“有庆家这么一想,两只肩头松了下去,望着王连方,凄凉得很。眼泪无声地溢了出来。有庆家的慢慢转过身,走进屋里,侧着身子缓缓地拿屁股找床沿,揿下头,脖子拉得长长的,一颗颗解。解完了,有庆家的抬起头”这才说“上来吧。”

  此时无声亦有声,万般滋味尽在其中。与其轰轰烈烈地陈述,渲染,不如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揿下头,脖子拉得长长的,一颗颗解。

 

 2 及郭家兴进屋后,“郭家兴看着玉米,最后还是玉米自己扒光了,自己爬进了被窝。玉米觉得自己扒开的不是衣裳,而是自己的皮。只能这样。”

  字虽不多,却字字血泪。尤其“扒”字,把郁积在玉米心头多年的痛楚及忍辱负重宣泄得淋漓尽致,扒的是皮而非衣服,是最玉米后的尊严,事实上,到这个程度,她已一无所有。

文字一段里提到的

  “富光家的瞥了玉米一眼,目光躲开了。再看玉米的时候,玉米还是看着她,一直看着她。就那么盯着,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

  “盯”和“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确实矛盾了,但俺以为用移动的目光,更传神表达玉米当时藐视对手的心理与神态。

  “盯”和“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之间,我舍弃目光凝滞的“盯”,而选择动态的“从头到脚,又从脚到头”。

 

摘录评论文中相关文字 

有庆嫂和王连方的关系,写得丝丝入扣,有声有色。但是,这般维妙维肖的铺垫之后,真到云雾大散捅破那层纸的关键一刻,竟让人有所失望。

没有前奏,丝毫没有。王连方进屋反手掩上门,有庆嫂也不言语,转身进屋,拉长脖子一颗颗地解扣,待到解完,抬头说“上来吧”。

粗糙了,太粗糙。和前面的细腻、微妙和准确,像是两回事,出自两人手笔。

这是一篇以细微具体见长的小说,这样的小说中,这样的环节是不能留空的。有了那么多的妙不可言之后,他们的关系如何突破,是关键性的一幕,是每个人都关心都想知道的。这样的小说中,顺着之前的铺垫入情入理地将阅读推上“高潮”,写得读者信服,写得读者如入其景身感同受,写得读者跟着心慌、激动、颤栗,如饥似渴,那才是真本事!写得读者放下书后十天百天念念不忘,那才是真本事!男女间的事,再多心机再多揣摩与手段,过了那一关,千篇一律。重要的是那一关,重要的是怎样突破那一关,怎样具体地突破。现实生活中如此,写作中也如此!换句话说,这样的小说中,作家的功力、火候,这一刻,最见分晓!

 

再看一段。

玉米去相亲,独自在旅馆,夜里,那个叫郭家兴的老男人来了。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郭家兴进屋后,一言不语,喝杯茶,床边坐一阵,说:“休息吧”,然后顾自解衣上床(与有庆嫂如出一辙)。玉米还是个姑娘。可作者就让这个姑娘自己动手“扒光了衣服”、“赤条条”地“爬进了被窝”。这,恐怕只能说是作者自己的一次迫不及待、直奔主题的“性幻想”
    
的完成。那是七十年代,是一个禁欲主义的年代;那是个姑娘,是个没有床上经验的姑娘。这衣服怎么脱?怎么脱得下?怎么可能“扒光了”、“赤条条”地“爬进了被窝”?做得成这样,得具备超前二三十年的“小姐”意识。

顺便说一句。“扒”字用得也不好:粗俗是一;不准确是二,“扒”是大动作、激烈的动作,完全不符合玉米当时的心理状态;再则,这里的“扒”,不是应有的客观叙说语态,唯一满足的只能是作家自己的心头快感。

 

其实,这是很可出戏的一幕,完全具备印入作家眼底被拿来“做文章”的价值。这样一个正经自傲的女孩,做出这样一件让自己难堪、鄙视、厌恶、深感无耻、做梦都想不到会去做的事,正可强烈突出这个女孩命运的实质性悲哀;强烈突出这个女孩身上具有的“可怕”理性,强烈突出她咬紧牙关非凡的也是非人的忍受力;强烈突出那个为己为家的翻身愿望在这女孩心头之大之重;而正是在这一切背后,不用任何注释,读者能够真正感到无形但却强大存在的社会逼迫,感到时代的邪恶,感到人心和人的实际生存条件间的巨大差距……但是,这在小说中,不是一句二句理性归纳的话所能完成的。这正是需要作者下大下功夫之处。理由,要有理由,要有让玉米“脱得下”的充分理由,格外的充分的理由。要有时代背景,要有合情合理的情节和细节,要对人物心态行为作入木三分的精确刻划……一句话,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是必须的前提!

一个优秀作家,即使一件“假”的事也能被他写得像“真”的;一个蹩脚作家,即使一件真的事也能被他写得像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