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墨江湖』听于丹阿姨讲《论语》故事

(2007-03-01 15:56:04)
分类: 笔墨江湖

听于丹阿姨讲《论语》故事

/蝶衣君

案头放着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书是年前朋友向该书插图作者,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取了签名相赠的。年头忙于事务,书只能断断续续地翻,而前日终于趁着空隙一边观看文艺演出,一边把书彻头彻尾看了遍。

在俺印象中,中华书局出版多古籍类,是那种遥遥不可及、莫测高深的文字。而这本泛着书香,装祯得比较典雅的书,挂在封首的“CCTV10百家讲坛”招牌,就足以摄服人,更不用书作者,有女易中天之称的于丹,集北师大教授,中国古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等诸多光环于一身。

我抱着惴惴然顶礼膜拜之心,小心翼翼地打开扉页,期望从品读中汲取古汉语、为人处世哲学的养分充实自我。只是,未曾料到的是,通篇阅读下来,却发现作者是以故事戏说了一番《论语》,而所借助说理的事,多是些熟悉的,甚至是一而再,再二三被人引用的老面孔。浅显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拿错读本?其阅读对象是不是该注明初中以下文化水准?其定位是否该效仿面向打工读者层次的《知音》?而我居然能在音响噪杂的环境下,把书一气看完,可见,书该是如何通俗?

难为于丹大姐先是做扫盲工作,把古文逐字逐句翻译,将读者水准楞是从初中速成到高中语文水平。接着天花乱坠开始讲故事,以期诠释《论语》。从大学英语课本到网络文摘,从禅语禅言到寓言谚语,凡是能讲道理说事的,都是能旁征博引的。换句不太中听的,凡是和人性相关的故事,必定是能拉来凑合字数的。

于是,东一枪,西一炮,从英国球星患牙疾的心理阴影到中国和尚背美女过河,从日本茶师与武士斗智慧到田鼠讲故事,而《哈佛家训》上的那篇励志故事《篱笆上的钉子》,即“坏脾气与钉子的故事”,因是网络流传已广,以至于以讹传讹,终被作者信手拈为网络小故事,并得出“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在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的结论,以解读“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篇一八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译成白话:子张闻如何求禄仕。孔子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了。”(参见钱穆先生《论语新解》。)

钉子的故事,强调的是如何处理好与他人间的关系,而“言寡尤,行寡悔。”则强调的是如何约束自我。跑题远矣,怕是风马牛难相及。而书中此现象恐非唯一。

故事说多了,势必让看客忽略了作者原本想要表达的思想,让全文少了灵魂。(或许,本就无思想可说。)于丹大姐在书中唠唠叨叨地,反反复复地讲述着那些磨成老茧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就好比是充当了俺们年幼时妈妈、祖母、幼儿园阿姨的角色,为了让孩子们按部就班地生活,不厌其烦地讲述“狼来了”、“小兔子乖乖”等故事,泾渭分明地灌输好坏善恶,将人生初期可塑性思维牢牢诱导与禁锢……(成年后,我发现,善恶好坏不过是评判角度与依据不同而已,如何来得泾渭分明?)

应了作者在书中一句话,“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于是在于丹大姐的导读下,俺惊奇地发现,这世界真是他妈的简单之至——一个小小的故事,便能通透一切人生哲理。

最后,俺冒昧地对于丹大姐提个建议,不妨将书名改成《听于丹阿姨讲〈论语〉故事》,制成图文版,作为普及读物打入从幼儿园,把读者面铺得更大更广。俺们有理由深信,不久的将来,人人都是古汉语学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