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件直击』血案背后的思考

(2006-12-15 14:59:38)
分类: 小城警事

血案背后的思考

看守所高大院墙下,一缕阳光正安静地透过枝叶缝隙,被拖长的影子沉沉落于地,顺着身影寻去,摄像机、话筒,男子,头盔后略显零乱的发梢遮住了部分脸颊,如果不是身上桔黄醒目的囚衣,反射着金属寒光的手铐和脚镣无声地告诉我事实,真的很难让人将这样一个看似瘦弱的年轻人,和二十多天前,那个残忍杀掉摩的驾驶员的凶犯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一个初冬的午后,他,李某,就这样安静地坐在对面接受采访,语气平缓,似乎正在讲述着一个与己并无甚关系的故事。侧身倾听的我,努力捕捉着他细微处的表情变化,希望能从中揣摩更多内心的东西。

一个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打工仔,十五岁便从贵州来到江苏溧阳,期望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能出现改变人生命运的契机。他做过装修,做过小工,挣扎在卑微的社会底层。只是,微薄的工资,并不能给他物质上的改变与享受。于是,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十九岁的他,于十一月的某日,以打“摩的”的名义,协同在宜打工的表哥,将一名摩托车驾驶员,残忍地杀害于某村落小道上。

作案的动机似乎很单纯,从溧阳来宜,囊中羞涩的他,没有回去的车票钱,于是,与表哥一拍即合,劫一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于是,涮选作案对象,而无辜的被害人,因为身材比较瘦小的缘故,被很不幸运地挑中。而在这之前的另一名摩的驾驶员因身材高大些,侥幸躲过此劫。

只是,从初始动机劫车,到最终实施犯罪时的杀人,性质却来了根本转变。作案后,惶恐不安的两名犯罪嫌疑人,知道法律的利剑必将直指,便弃车仓惶逃回贵州老家,只是,压根没想到,案发288小时后,便被神勇的宜兴警方一举缉拿。

采访将要结束时,问,“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如何做?”

“一定不再做违法的事,好好地工作,生活……”在他的眸子里,我看到希望的火苗在跳动。

只是,年轻人,为什么一定要到失去自由后,才悔悟人生的价值?我听到心底的叹息声。生命从来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其实,我在提问的时候,便明白答案。

 

血案背后的思考:

犯罪嫌疑人李某,十五岁便离开父母的管束,从边远地区贫困落后的农村,来到物质生活丰富的沿海城市。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引导,加上自身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缺失,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好冲动,自控能力差,易受金钱物质诱惑,易受人诱骗教唆,走上犯罪歧途。

作为单一行为人,看似偶尔的犯罪行为,其实,却有着社会必然性。今天,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率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除自身因素外,更有很大的社会因素成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登记,收费的低层次管理层面,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而作为用工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单纯抓生产效率,对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教育监管责任,导致其法律意识的淡薄,对其最终犯罪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管理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不仅仅从工作生活上,更要在思想上,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课题。

 

——采访于200612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