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城山色半城湖
——北行散记之泉城印象
文/蝶衣君
题记:铮淙的泉水涌动在这个古老城市。处处是生动的景象……
门前泉水门侧柳
“济南”因城于古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占)之南而得名。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痕迹。1928年在东郊龙山镇发现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更是证实了济南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春秋时期,齐国便在此筑城建都为泺邑。历代多为郡国、州府行政中心。马克波罗如此描绘济南:“园林美丽,堪悦心目,产丝之饶,不可思议”,当年繁华之景象由此可堪一窥。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盛美济南的湖光山色。而北、南宋之交,文坛“二安”更是让济南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既是政治家亦是文学家,他的词慷慨激昂,被尊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济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德为先,重教化”的舜文化便诞生于此间。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这里人文荟萃,藏龙卧虎,历史人物辈出,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中国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扁鹊。
而我的泉城初印象,便该是来自学生时代课本,即老舍《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于是便暗自臆想着这该是如何一种打动心扉的场景?期盼着有一天能真真切切地淌洋于这片风景中,在柳絮轻扬间聆听泉水叮咚……而我此番济南行,恰是凑的另一个极致,于炎热的夏季行走在青山绿水,在奔跑涌动的泉水间感受古城那份独有的清凉透彻。
既是泉城就不能不提及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只是颇遗憾于已无法领略昔日旖旎景致,而可巧随行作陪的朋友恰是泉城土著,虽年龄还没我这般大,却掩饰不住兴奋绘声绘色地临摩起童年记忆来。于是在他抑扬顿措兼手舞足蹈的言词里,我仿佛又跟随他一起淌洋于往昔岁月——
家家户户门前的街巷永远是湿露露的,青石板缝里涓涓流淌着的是沽沽而出的泉水。这里一洼,那里一潭。深深浅浅的,窄窄宽宽的。清澈如斯。
傍晚,夕阳斜挂在街巷尽头,嬉戏吵闹,满身泥泞的孩子归家前,随便往路边洼畦里一滚,转眼便又一个个光鲜自如地在父母倚门叫唤声中隐入深巷。
只是随着古城改造,当年清丽风光随历史变迁已永远沉睡于记忆湖底。潮湿阴暗的街巷,摇曳于风的柳枝,便定格般永恒于老人们无限怅惘的心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