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友绘蝶』学画网友

(2006-06-12 12:37:38)
分类: 文友绘蝶
   上周与木森,渔的短暂交流,彼此印象颇深。偶是懒人,印象记只整了半段,先把木森兄整的文字转过来保存下。
 
  一直以来都是把自己深藏在网络的阴影中,伪善着自己

  这次终于鼓足勇气的聚会,给我很大的震撼

  网络与现实同样地真实

  一直感动于木森兄对拙作的点评

  受益匪浅

  希望这样的聚会以后继续……
 
 
学画网友


少木森


  初恋是迷人的。着迷在哪里呢?在一个“初”字,“第一次”啊!

  想一想,作为书写者,我有过许多“第一次”,都和初恋一样印象深刻,比如,处女作的发表,哪篇哪个报刊拿了多少稿费,我张口能说出来,这是一辈子不会忘的事呀!再比如,第一次出省开笔会,哪年哪月在哪里什么笔会,也是忘不了的呀。我现在的省外文友,主要也就是1988年4月《人民文学》徐州笔会那一拨,我们戏称那是一次“处子笔会”呀,好几个人都是第一次出省、第一次交上省外的朋友!这一次,2006年6月我是第一次出省与网络上的网友见面,又是一个“第一次”,印象自然也是相当深刻的。因此,相约“八卦”一下,把这次见到的几位的印象写在这儿吧,做一个纪念与回味。
 
阳光蝶衣君


  如果也为蝶衣君画一幅画的话,应该画一幅色彩鲜明的水彩画,或者说干脆就是一幅色彩丰富的剪贴画,最好还把画嵌在玻璃里,阳光可以穿过,映出一层更具透明质感的光影来。

  蝶衣君说她伺弄文字,只算个“票友”,和她谈话,却能感觉她喜爱文字,她说写字有时就像打牌一样,是一种业余消遣,不求名利,但求开心。她以旅游散文为主,也兼着操练其他文字,主要贴在网上,现在也开始在纸媒发表了。

  有人说:蝶衣君所写的文字,有如一大堆东西堆放在地上。我觉得,这个感性的评价十分精准,十分佩服这位评述者的眼力。我想补充的是这堆放的东西里确有不少“珠玑”,放得太随意了。换一句话说,她的随意的和散点式的叙述,讲出来的东西多了点,不讲出来的东西也多被讲出来了,就把它摊薄了点。

  摊薄,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拿她家乡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打个比方吧,制作紫砂壶就要把泥料摊得很薄,才可能制出名壶呀!只是,光摊薄了,那还不够,主要功夫还在后面,在于把这些薄到几乎透明的泥料塑造成形,或圆或方,形神俱备,那才具备了一把名壶应有的内涵与韵味。

  见过蝶衣君之后,觉得值得说的,不仅是她的文字,还有她这个人。有人说,游弋于网络的人,其实都因为浪漫,没有这一点浪漫的情怀,谁还这样无报酬地为网络贡献着青春呢?话说得很对。与蝶衣君谈话,你就能感染上更多的热情、直率与浪漫,人似乎就被虚拟着,走向一个与现实拉开了不小距离的空间。在那空间里,心情似乎会更阳光些!

  据说,也有人劝蝶衣君要回到现实一点,不要太把虚拟的东西当真!我倒没有这种感觉,没觉得她把虚拟当真了,而是她和许多人一样,心灵里也需要一个足够大的虚拟空间而已。

  用一位叫凉月满天的文友的话做结吧:“我最欣赏一句:那些有序终被摒弃。每个人都按照既定规则和轨迹行走与生活,但心却总想生出翅膀,随着长河落日,秋草连天一起飞扬,像一面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当终有一天能够稍得解脱的时候,是怎样的畅快和适意。我们的生命中,不能光有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还当有一些适时和不适时的放纵啊。”

写意渔夫


  沿此思路写下去,自然也得给渔夫画张画。那就画一幅水墨写意画吧!

  中国的水墨写意画让我着迷,质朴的颜色,竟然能“写”出深深的意蕴。

  渔夫的人生底色是质朴的,他是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谈话中可以很深切地感觉他的厚道与本份,平生梦想的就是:读读书,让自己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当然既是书写者,也会指望哪一天还能写出文章若干,有文名流传的。只是,他觉得这算是这一生的奢侈了,是“高调子”了,他更向往的还是低调的生活!

  可是,与他这人生底色不太一样的是,他书写时,常常是笔法犀利,有棱有角,真像是一幅幅笔意酣畅的水墨写意画。

  他说:他是历经过生死考验的人了,他做了换肾手术。大病之后,他其实恢复得挺好,许多生活都已经基本正常了。但他说,一场病后,也许什么都可以恢复和复原,但心灵肯定不会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被“深化”了,对人生似乎有了新看法。

  渔夫最近的心思基本都浓缩在一部长篇小说里了,他拿不定主意的是:这小说的题目,是《因为有爱》好,或是《天堂有我》更好呢?我和蝶衣君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天堂有我》更好!渔夫也点头应诺着,但似乎并没有完全同意我们的说法。细读细想之后,我暗自笑了笑:难怪渔夫不一定同意我们的说法,其实我们的说法主要是从功利考虑的,首先想到的是哪个题目更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渔夫更想要的是哪个题目更贴着心灵,更能表达对心灵关爱。我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

  渔夫说:围城效应无处不在,婚姻是一个围城,职业不也是围城,事业不也是围城。他的这个长篇小说就是想告诉人们:人,最难突破的就是“自己”这一道“围城”。我感觉,这小说真可能像一幅成功的水墨写意画一般,设色质朴,意蕴深深!

  预祝渔夫成功吧!同时,也把渔夫读着一幅水墨写意画,不时交往之,品读之,对我肯定也是一种陶冶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