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府地探茶韵
文/蝶衣君
宜兴,古称荆溪,秦汉两代改称阳羡。后又有义兴、鹅州别称。宋,避太宗讳,改义兴为宜兴,相沿至今。这里苍山清溪,人杰地灵。“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形象描绘天然资源紫砂土的弥足珍贵。
紫砂工艺以内秀见长,方寸笔划见乾坤。多镌刻雅致隽永的哲理、人文、诗词、小品。故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之赞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吟诗赋词,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梅尧臣),“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欧阳修)。
我喜爱格致,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常令我沉迷不已。于是博古架上放满了各式紫砂壶,或玲珑、古朴,或简明、精致,或流畅、婉约。每一把壶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心境。
作为艺术瑰宝的紫砂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孕育出一批批紫砂大师。我曾经拜访过他们的工作室,整个空间里弥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墙上挂的,桌上放的,陈列橱里展示的,件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于是我想,这该是何等的文化修养才能创造出如此精致不凡之作?
一把品相上好的紫砂壶,除与制壶工匠的技艺休戚相关外,亦与养壶的好坏成正比。明人周高起:“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故养壶是极讲究的一道工序。用水或布擦试新壶表面浮尘及内屑,予以上好茶叶浸泡或小火煮沸,用余温焖壶至稍凉再煮沸,如此再三,可尽去土味并滋养温润。平素里,用湿茶巾或软毛刷沾茶水擦抹表面,水印旋擦旋干,如是反复。日积月累,“壶未投茶、注水即香”,便为壶之上佳。《茶经》云:“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若能引荆溪山涧沏茶养壶,则更为上品。
品茶第一道谓洗,用水冲去茶叶上的浮尘。恰如洗去人世的浮华。
第二道谓闻,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的清香。淡淡的茶香正如人生初涉尘世的芬芳。
第三道谓品,先淡后浓再趋于无味。宛如人生的飘乎无定。
寂寂的子夜,慵懒地倚在藤椅里,泡上一壶香茗,慢慢品味茶的幽香。看茶叶在水气的涤荡下上下翻腾,任时光在指间匆匆流逝。参悟人生的无常与沉浮无定,夹杂着空气中弥漫的阴霭,缤纷红尘,竟恍如隔世。
品茶是心灵感悟的过程,宛如品味茫茫人世的沧桑、无奈与沉浮。沉醉思绪,消退烦躁,渐入一种禅的境界,变得宽容、大度,淡泊、悠然。抛却妄执,直面现实,挥扫内心烦恼之雾幛,以平实诚朴之心坐拥静凝不动、内心澄澈的境界。感悟人生百态,舍弃外表束缚,集念于一心,让浑浊的心境在袅袅茶香中渐次清明。
相传,陶朱公范蠡携西子自姑苏城外泛舟碧波,横渡太湖入阳羡腹地蜀山,开创制陶事业,从此紫砂作为壶魂被融入这方水土中。而今,当年陶朱公归隐之地的蜀山老街因着年岁久远,已日渐显出落寞般的沧桑,尘埃久积的窗棂,斑驳脱落的墙垣,淤泥遍积的河道,黯然临水的商埠,往日清润与秀丽似乎早已无处寻找踪迹。只是再怎样的萧瑟却也无法掩盖这里曾经繁华的往昔。那悠悠古风,淡淡遗韵,冥冥中牵动着魂魄让人不由不放慢脚步在古老的蜀街上倘洋徘徊。
信步行走于这狭窄街道,抬头仰望那略显局促阴霭的空间,忽明忽暗的光线自顶端穿梭而过,迷离的光影照射于蜿蜒前行的青石板街巷,配合着让路人走磨得光亮可鉴的石板光泽显得分外耀眼。顺着纵深指向蜀山的院落拾阶而上,探头而入那半掩着的门扉,蓦然发现眼前豁然开朗,悠闲的老人,坐于门前堂后,一把茶壶,细品慢酌,恬然闲适,平和的脸上波澜不惊,让人丝毫觉查不出岁月沧桑的痕迹;亦或是制陶匠人,精心打磨着手中的陶胚,那份小心翼翼地专注与执着,让人忍不住微微踮起脚尖,生怕箜箜的足音惊动其思绪翩跹的灵感与妙悟。
小镇是如此幽静,未经任何商业化的炒作与包装,使得这里更多了一份原汁原味的闲适与自然的姿态,居民以制壶为业,于是便都有了一份与茶休戚相关的宿愿。置上一把能工巧匠精雕细刻的紫砂壶,用山泉浸泡上好的阳羡茶,慢慢温润,在手指磨挲间把紫砂壶养润得光影可鉴。而壶的价值也伴随着厚厚茶垢的堆积而便得愈发不菲起来。
拐进蜀山南街茶馆,零落的长凳闲散地围坐于因常年茶水浸渍而油漆剥落的八仙桌旁,桌上放着的是磨挲得光亮可鉴的提梁壶,壶里浸泡着的是做工粗糙的茶叶,茶客们手中的茶碗因长年被茶水浸漫早已茶垢遍积,伙计提着铜壶忙碌地穿梭于烟草弥漫,近乎让人喘不过气息的店堂。花上几分钱便可让你惬意地喝上一个下午,而事实上这里便是小镇居民们大碗喝茶,大声唠磕的话题集散地,家长里短,评头论足。在这片喧嚣鼎沸声中,唯一出世的是,堂前高台上,岿然不动声色的评弹艺人朱唇轻启,玉指流转间吴哝软语,琵琶琴音如流水般铮琮而出……
只是,这样的画面随着岁月流逝,早已被定格在小镇老人们记忆深处。时代在发展,年轻一代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思维生活方式,终于陆陆续续离开老街。因缺少新鲜血液补充,老街愈发如风烛残年般缺乏生机。不远处的新镇区,霓虹闪烁,流光溢彩,茶艺茶道馆蜂拥而现,委以更多小资情调及浪漫情愫,迅速占领市场,从此老街茶馆退出历史舞台,而老人们便失去一个唠磕谈心的好去所。
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很多生命的乐趣,在不断颠覆历史的过程中以螺旋方式进步。在摈弃糟泊以求前进的同时,往往会迷失历史和文化的方向,当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精粹终于沦落,满目是泊来品代替我们的思维并对下一代进行引导与灌输时,我想,这样的文化便到了很值得我们反思的时候……
臆想着,也许有一天,老街茶馆能重开门扉,给怀旧的人们找寻一个回忆的支点:掬一把阳羡山泉,温一壶荆溪香茶,听一曲高山流水,吴哝软语在指间耳鬓芸绕,让期盼许久的心在袅袅茶香中轻盈放飞……
后记:这是篇应约之作,主题为阳羡茶文化。昨天在线上经猫猫、伊人、三郎一番点拨,收益匪浅,稍做整理修改。传上来,诸位文友阅后请务必指点一二。蝶衣在这先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