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池花落』明月依旧在,故人何处寻?(中)

(2006-11-01 22:46:51)
分类: 闲池花落

 

曲巷深弄(姑苏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回荡千古的诗句曾经感动了多少人的心。
                 
  儿时的记忆里,一直怀着对这句诗的美好憧憬,想象着该是一种何等的意境,才能成就这一曲回荡千古的绝唱。
                 
  终于一天,带着求学的梦,来到这享有人间天堂的姑苏城畔,美美地做上一回姑苏人。
                 
  我淌徉于旖旎的姑苏山水中,游遍每一处角落。或静静地坐在拙政园一隅,观数叶芭蕉,抚几枝修竹,看花窗移影,听佳人呢哝,参悟尘世纷繁,感叹世事如梦;或来到西园,数点五百罗汉,看谁是我的前世今生;或来到长满青苔的古城墙,聆听埙在夜风中如泣如诉,遥想当年金戈铁马,该是何等磅礴气势,而今却是灰飞烟灭,了无踪迹;或来到位于灵岩山顶的馆娃宫故址,明月依在,故人何处,唏嘘感伤上一番千古柔情;或在月光如水的夜晚,静静地走在宝带桥边,看每一孔的明月却分明是不一样的感受;或来到位于姑苏西麓的光福寺,看古树千奇百怪,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苍劲有力,感叹人世浮尘,生命无常;或来到烟波浩渺的太湖,寻觅陶朱公范蠡与西施泛舟碧波的踪迹。
                 
  有幸走遍了姑苏的大街小巷。听吴哝软语,品风味小吃。看船娘泛舟湖面采摘红菱,听晚风中牧童悠扬的笛音。从梨花零落山野的香雪海一路来到月影揖桨的水乡甪直。每一处都是一种不同的感受。我把自己深深地沉浸在这水天一色的土地中,久久不愿离去。
                 
  我喜欢在袅袅的烟霭中看姑苏绣娘美伦美焕的绣品,那精工细琢的花鸟,栩栩如生的人物,叹为观止的山水,每一幅都是一种不同的意境。我流连忘返于这些绣品中,于是每一间房都成了苏绣的世界。
                 
  那烛影摇红,夜不成寐的深夜,摇一把绢扇,挑灯夜书,昏黄的灯光下,唯有笔尖急走在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间或夹杂着一两声淡淡的叹息,回荡在这如烟似雾氤蔼的尘世,才恍然惊觉时光在刹那间的停顿。
                 
  多少个日日夜夜后的今天,回味起这份曾经的记忆,心间总有一种暖暖的情谊。我知道,此生与姑苏便该是结下了一个不解的缘,纵时光流逝,岁月任冉,却此心依旧。


『闲池花落』明月依旧在,故人何处寻?(中)                
旧时江南(同里篇)
    出吴江松龄往东南行走约十数公里有古镇同里。其因构筑精巧,享有古典私家园林典范之美誉的退思园而蛮声海内外。
   
    十二年前,还在学业的我,应是所学专业的缘故,每日里车游姑苏。于是有幸走遍姑苏每一个角落。当时即已作为水乡品牌打出的同里古镇自是我们寻访探秘的好去处。
   
    记得那时,练车的我们每到一去处,便是先杀到景点走马观花,接着再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许多景点就这么随意地散落在姑苏周边一些小镇,如木渎、甪直、同里、周庄等。学车之余,却也是一种极好的休养身心方式。好在那时消费水平极低,门票只是几毛到几元间,偶尔凭着身份还能蹭进景点,吃饭么,一车人(八个学员加一个师傅)也就三四十元的标准。带我们学车的师傅极热情,考虑到我们只是穷学生,便想方设法地领着我们去他以前教过的徒弟那打牙祭,于是时常会整上一两口小酒。所幸那时并没有禁酒令这一说法。
   
    酒足饭饱之余便考虑休憩,而在当时,我最乐意的事便是淌徉于水乡那些青石板的街巷,看古桥横卧碧波,数点着上面的石阶和篆刻字纹,揣摩着每一座桥背后隐藏着的故事。
   
    那时的同里,尚属于比较静谧的江南古镇。应是旅游业远没有现在发达,小镇人过着比较清静惬意的生活,世俗的商侩气息远没如现在这般满目充斥。
   
    古镇最为著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
   
    一园,即退思园,是同里首要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乃典型的江南园林格调,雕梁画栋、假山凉亭、花窗漏影、芭蕉夜雨。应是私家花园,建筑上采取横向铺开而非宅院般纵向拉深。因亭台楼阁及山石均紧贴水面,如出水上,所以又有贴水园之称。
   
    其间值得推崇介绍的是,景致中位于后花园假山凉亭处的有头无尾舫,舫,其实是挑向中央莲荷池的轩厅,站在舫前,俯看水间玲珑有致穿梭玩耍的各色观赏鱼类。隔水临岸上,嶙峋怪石堆砌而成假山,回廊迂回处乱红飞过,惊破那辗转一宿的夜雨。而那听雨轩前几缕修竹,几叶芭蕉,分明是在叙述着欲说还休的故事……
   
    两堂,即崇本堂、嘉荫堂,以精美木雕艺术而声名远扬。
   
    在古镇同里,颇著名的是“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桥位于镇中心黄金地段,呈三足鼎立姿态伫立于干支密布的溪流交汇处,古桥横卧,碧波涟滟,煞是感人。而按此地习俗,新婚嫁娘要从这三桥上走过,俗称“走三桥”,于锣鼓喧天、鼓乐声中,新人们咿咿呀呀地走一遭,却是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里水多,桥多,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桥上多楹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生动记载着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的风气及科举之风的胜行。古镇身处泽国,河网密布,历史上因交通不便而少受战火牵连,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全镇因水成园,户户通舟,错落有致的建筑构成极富水乡特色的画卷。
   
    因古镇旅游业起步较早,乡民们颇具经商头脑与理念。漫步小镇,家家门前屋后是摆放整齐的简易餐桌,极富江南水乡特色的莲藕粥及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让我们原本留恋的脚步更是无法轻易挪动。
   
    只是当我行走在日渐喧嚣的水乡古镇,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份宁静与唯美。新兴开发起来的许多景点更多的是些做作与扭捏,满眼是人工斧凿的成分,远没有那种精雕细凿的韵味,多的只是些浮夸的成分与气息……
   
    重访昔日足迹,寻觅记忆中的古镇,猛然却有物是人非,空余怅惘的感叹。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只是从陪同友人的眸子里分别看到不再年轻的自己。容颜易老,青春难在。而唯有历史和文化尚能一脉相承下去……
   
    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会渐渐老去。曾经的张扬,曾经的落寞,都将化为尘埃。那就让文字成为彼此生命的一种延续,记载曾经看到、听到过的一切……   
  
『闲池花落』明月依旧在,故人何处寻?(中)

灵岩幽境(木渎篇)
  一直想寻觅学生时代,姑苏西麓木渎灵岩景区所给自己留下的那种震撼心扉的感受。
                 
  十二年前那个芳菲三月,每日车游于风景如画的景区,满目是景色绚烂的意象。那绯红如云的桃花,那洁白盛雪的梨花,让我这些年来苦苦在梦境中追寻。虽说毕业后经常能去姑苏,却总是无缘在芳菲之际重游故里。
                 
  而这个五一长假,本以为很难有出行的机会,却终于能赶在这芳菲散尽的季节去还这个积蓄多年的梦。从西麓光福驱车而进姑苏,现代化的道路早已让人失去往日记忆的支点。漂亮整洁的景观道路两侧种植着色彩绚烂的树木及花草。
                 
  清新的感受是有了,却总觉得缺少些自然的东西,千篇一律的花草和树木让这个世界缺少了些许灵动的感觉,远处那记忆中的青山秀水,因是这些年来日益频繁的建设,满山的葱绿却被无情炸开一一个宕口,日渐裸露风化的岩石似张开嘴巴的巨兽面目狰狞地张望着,让人不由心有余悸地叹息着这人类对自然资源泛滥成灾地开采。
                 
  沿着记忆中的迹象,依稀寻觅往日岁月的痕迹。那原本静谧的光福山间古道,早已被熙熙攘攘的人流及喧嚣声所淹灭。山上相传乾隆卿点为香雪海的古亭依旧,只是山林间的宁静亦早被世俗的氛围所打破。因是过了花季,满山只剩葱绿,那芳香盛雪的白梅想必已是零落化作香泥。好在,还有枝头葱翠的嫩绿可赏,那种鲜嫩欲滴的绿让久居樊笼的我终于找到一丝慰籍。
                 
  离开光福继续前行,便是到了古镇木渎。因是先前查看资料的缘故,知道这里有一座廊桥可探访,应是那发生在麦迪逊郡桥缠绵诽测的爱情故事,使得我对这相同名称的古廊桥产生浓厚兴趣。而在十二年前的记忆里,虽来来往往于木渎间数月,却无缘知此一说。记忆中的木渎,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小桥流水人家,只是这些年来都已渐渐泯灭于模糊的记忆中……
                 
  停下车,随人流渐渐步入古镇。相传,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每次经过都要弃舟登岸,驻跸木渎,于是留下接驾亭、古御道和御码头等多处遗迹。而在姑苏城,有几处地名便是以接驾桥、饮马称相称,想必都是与当年帝王南巡相关。
                 
  作为历史文化古镇的木渎,现正推出“姑苏十二娘”为旅游品牌,即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并形成特色一条街,虽是个不错的开发亮点,可惜却没能系统地开发起来。
                 
  而木渎古镇的盛名,源于吴越春秋时代,相传当年,吴王夫差为博取红颜一悦,大兴土木,在毗邻的灵岩山顶修建馆娃宫,并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当时,各地进贡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道,史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以致“积木塞渎”。古镇由此而得名。
                 
  有诗云:“山近灵岩地最幽,香溪名胜足千秋。”而其“咫尺山林”的独特景观着实为古镇润色不少。一时间,文人雅士、商界巨贾纷至沓来争相构筑私家花园。粉墙黛瓦的明清园林掩映于小桥流水之后,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虹饮山房、盘隐草堂,被陆陆续续开发起来,只可惜再怎样的修缮亦无法与当年黄金水道上最大的商埠时代往来皆市肆的胜景相比拟。
                 
  爱美人而丢弃江山乃至性命的吴王与西施的爱恋情仇为古镇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据说胥江便是当年伍子胥挖筑而成的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而香溪因是西子浣洗脂粉于此,留脂不退,满河生香而得名。
                 
  而今,灵岩山上,馆娃宫故址尚在,只可惜明月依旧在,故人何处寻?怅惘之余空余伤古惜今之情怀。而走在木渎古镇狭小之街巷,充斥于眼帘的只是日渐商业化的街市,临街的香溪早已名存实亡,飘散出阵阵刺鼻的气味。斑驳的墙缘,零落于一座座新兴的仿古建筑中,那生硬的线条,粗劣的做工远不能与先辈们巧夺天工的手艺相媲美。
                 
  眺望不远处灵岩景区,蜘蛛网般的电线零乱分布于上空,现代化建筑正日渐蚕食这江南古镇的一草一木。正在匆忙行走之间,猛然听得身旁的游人叹喟道:“乾隆居然六临此处?我真为之感到悲哀。”的确,这日渐被商业化充斥的街市,早已让人失去继续寻觅廊桥的雅致。我决计离开这令人倍感失落与感伤的旧地,亦只为让心间还能残存一份想象的空间……


『闲池花落』明月依旧在,故人何处寻?(中)

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会渐渐老去。曾经的张扬,曾经的落寞,都将化为尘埃。那就让文字成为彼此生命的一种延续,记载曾经看到、听到过的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