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偷换概念
桂林一剑
首富总是生活在媒体的镁光灯下的。这不,巴菲特要来中国办慈善晚宴,媒体就披露首富宗庆后“挽拒”了。宗庆后对自己的财富有支配权,对巴菲特的邀请,或挽拒,或硬拒,或不拒,都是他的自由,由不着别人来说道。只是,宗庆后别过多解释,一解释就觉得他在偷换概念了。
媒体报道:宗庆后说,企业家若把辛苦赚来的钱用来投资,就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多财政收入,但若是捐出去,这些资产就失去了“生命力”,“杀富济贫”是不对的。
照宗庆后的话,人家巴菲特搞捐款,搞慈善,原来是砸了劳动者的饭碗。由此推断,巴菲特们的“善”原来是蒙蔽我们的伪善。说实话,我真的希望宗庆后们也这样伪善着,可惜人家不伪亦不善。
为何说宗庆后偷换概念?
还是拿巴菲特和盖茨一起来说话吧,这两位富人,把自己的身后财富捐出去,是不是就要以砸掉自己所属的公司为前提呢?是不是卖一堆破铜烂铁呢?显然不是的。人家捐自己的财产,不是把所以的财产换成一张支票捐出去,而是把自己财产的所有权捐出去,也就是说,巴菲特百年之后,活着的巴菲特所持的股票就成了一家慈善机构的股票,股票所拥有的公司仍然正常营业,但其产生的利润并不归巴菲特的后人所有,而是归他所指定的慈善机构所有。或者,更可以这样说,人家即使把自己所持的股票卖了,拿现钱去捐款,被卖掉的公司只不过换了主家,并用不着停产,用不着让工人失业。套在宗庆后自己身上,就是:如果宗庆后也愿意这样伪善一番,则他名下的“娃哈哈”就成了人家名下的“娃哈哈”,但“娃哈哈”们还在继续开工生产,不影响工人劳动吃饭养家。
如果拿一个典型的前人来说话,著名的诺贝尔,其遗产用来设立了一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由一群很会经营的人在打理着,挣来的利润,除了按照章程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扩大再生产外,都拿来发诺贝尔奖了。我们如果用心一点,就会发现,近百年来,这个诺贝尔奖的奖金额越来越高----这就是该基金会投资成功的效果。如果诺贝尔的遗产不用于再生产,直接用来发奖,能发得了多少年呢?宗庆后,如此一个聪明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吧?
身后财产捐不捐,祼捐不祼捐,都是富人们的自由。我们需要清楚的只有一点:捐不捐,祼捐不祼捐,与生前所拥有的财富、企业、品牌能否做大做强,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两者压根就没关系。
宗庆后说的另一句话--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有几分道理。如果把“才”改为“也”就更准确一些了。因为,用这个“才”字,显然把别的慈善当成了伪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