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的严重错误
桂林一剑

谍战片,最重要的成功前提,就是逻辑的严谨性,因为谍战片以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亮点,所以故事本身要经得起推敲。从这一点来说,声势不错的国产谍战电影《风声》,其实是建立在犯有严重逻辑错误的前提上的。裘庄的建筑造型高危,但它的基础是海岸上坚硬的岩石,所以裘庄的建筑是稳固的--尽管其风格太欧洲化,可能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欧洲,可《风声》的故事本身就缺乏这样良好的基础了。
《风声》的整个故事脉络,是建立在如何及时把情报送出去,以取消袭击百草园计划这个核心要素上的,就是这个要素太不靠谱,导致整个故事为悬念而悬念没有了真实的基础。
为什么这样说?
电影告诉我们:司令部的清洁工是地下党传送情报的交通员,他的情报显然是来自老鬼和老枪--从单线联系的要求来说,他的情报应该是来自老鬼。当老鬼、老枪等五人被困于裘庄时,清洁工与他的上级失去了联系,就应该本能地意识到危险已经来临。这位清洁工根据编导的要求,只身到裘庄去清运垃圾,说明他有很高的职业敏感。后来,日伪有意安排这位清洁工靠近老鬼老枪等五人,以图从中发现蛛丝蚂迹。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就用不着老鬼老枪去传递什么情报,情报就已经传递出去了--清洁工发现老鬼老枪被困,说明计划可能已经泄露,必须取消--在一句唱腔便可以传递情报的地下党精心设计情报传递的氛围里,这实在是小儿科了。如此一来,两个地下党的“反咬”、牺牲,还有什么必要呢?何况,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传递方式未必能够将情报传递出去,至少远不如清洁工的现场观察更靠谱。所以,可以这样说:最迟从清洁工进入裘庄搞卫生开始,地下党已经知道情况生变,应该采取应对措施了。后面的情节,都是为了演给观众看,而不是故事发展的需要。
其它方面的穿帮之处也很多,如周迅以死换取离开裘庄、传递情报,万一其尸体不能在最短时间内离开裘庄呢?顾晓梦手上接过吴队长递过来的那支烟的时候,手掌脏兮兮的,交出去的那支烟怎么又干净得很?吴队长明明只交了一支烟给她,李宁玉怎么能够从周迅的床上找到一盒三炮台香烟?顾晓梦是如此老练冷静的间谍,竟然让李宁玉一句话就诈出来了。百草园计划的执行时间明明是十月三十一日,这个时候的华东怎么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影视作品总不乏这类穿帮细节。不过,当大前提靠不住的时候,寻找这些穿帮的细节就毫无意义了。
再说两句闲话:一,电影里的那些暗杀,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其暗杀手段是军统的基本功课,暗杀对象是军统一直紧盯的目标,把这些情节移植在中共地下党身上,又没有做必要的变性处理,显得比较生硬。二,苏有朋演的白副官真叫个到位,是一个典型的靠门子上来的副官形象,小子把握得到火候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