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熊了七年多,且自2010年以后涨幅一直在全球股市中垫底,积蓄的多头能量自然是高的惊人。令人奇怪的是,在本轮各方蓄谋以久的反弹行情中,竟然是成交量一直无法有效放大。这是股民资源的干涸,还是赚钱效应无法传递到潜在股民?
当然最简单的判断,是场内资金早已接近仓位上限。德圣基金研究中心仓位测算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85.29%,相比前一周小幅上升0.09个百分点。这说明机构情绪早已是牛市状态,只是股票市值难以被其扛起来。
高层最近无疑有让股市上涨的政治意图,这也是股市分流楼市资金的极好机遇。问题在于股市和楼市的资金争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出现极大的分歧。中央政府期待钱进股市,让股市上涨。地方政府奢望钱进楼市,让楼市平稳中有升。因为不涨的房价肯定无法吸引本来已接近干涸的买家。
2005至2007年的大牛市,本质上是楼市和股市双双牛市的共振之果。现在,二者则自2008年以来分道扬镳。个人判断,这种资金面的争夺本来就没有赢家。因为楼市一旦下跌,股市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如果楼市再起,则股市自然要重回2000点以下。最可怕的仍是楼市失控型下跌,则股市一样崩溃,最终向1664点以下方前行。
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担忧,股市成交一直无法放大。所以,大家都在谨慎中赚点饭钱。大鱼大肉甚至茅台鲍鱼天天有的日子永远不会再来了。那些大呼大牛市,甚至重上6124点甚至万点的人,不过是喊声大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会当真。看看他们唱多的时间表,一些人甚至从1999年唱多到现在。如果这些人一直是期指多头,相信早已崩盘几百次了。可是,这些人往往活得还滋润,原因有二:一是只要股市一破位下跌,这些人往往跑得比兔子还快。因为不这样的话,他们早已从这个市场上消失,哪里还有力气发声?二是这些人都是唱多不做多甚至还做空的人。这类人应该诛心。
从个人对盘面的理解,将股市定位为反弹行情更实在。本质上是国家在三期叠加时的政策对冲式利好,给股市重周期行业带来些希望。这些希望最终将被证明是寥寥无几,却胜于无。由于管理层刻意减缓大盘股的发行,股市仍将向上,高度在2400点区域比较靠谱。其后将有大量的大盘新股启动发行,包括优先股的增发亦将到来。这时的市场将要谨慎了。毕竟,从宏观面看,改革带来的股市利空正在陆续到来,比如注册制发行,比如沪港通,比如住房登记制度。
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凡是加速股市国际化进程的都是大利空。凡是让楼市透明化和全流通化的都是大利空。这些政策不仅需要海量的资金来支撑,更可能是比海平面更低的价格出现。这些,都不是大牛市的催化剂,而是大熊市到来的掘墓人。
再贴以下的8月4日的后记:
媒体上N多专家开始判断牛市将至。个人只是觉得:喊声不代表买声。
牛市到来与否,关键看成交量。
回头看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在998点之后,沪市并没有立马形成牛市氛围。
第一波上涨行情,是从6月6日998点至6月9日的1146点。
6月8日为最大成交日,达199亿元。在5月30日,沪市最低成交是42.7亿
毫无疑义,最聪明的最大胆的也是最有政策背景的资金,在这一波建仓。
第一波调整行情,是1146点至7月12日的1004点,离998点一步之遥。
可以说,这是短线跟风资金在撤离,同时,也是998点是不是大底的恐慌资金在斩仓。
第二波上涨行情,是100点到9月20日的1223点。
这是政策敏感资金继续建仓,并且是低位建仓。
虽然市场成交量开始放大,不过与第一波时间的成交接近,并没有显现大牛市的征兆。
因为期间单日最大成交量是8月18日的235亿,这一成交较上一波行情只有轻微放大。
同时,放量当天沪指大跌3.75%,明显属于资金出逃。
,沪综指冲上1201点,关口压力出现。
虽然沪综指在9月20日上冲至1223点,但是,成交并没有突破。
第二波调整行情,是1223点至10月28日的1067点。
在11月14日,沪市最低成交为41亿,创下年内新低。
这说明什么?牛市的到来还不是大家所期待之事。
一些股民仍在斩仓离场。
沪综指的真正大牛市,是从2005年12月6日的1074点开始。
此后,沪综指持续大涨,跌至20周线成为大底部,次次都是抄底良机。
到2007年5月30日,沪市最大成交是2755亿。
现在呢?沪市流通盘放了数倍,成交却无法有效放大。
可以说,沪综指至少仍在牛熊纠结期。过早判断牛市到来,可能过于冒进。
毕竟,股转的10送3方案永远不会再来。
全流通的大利空却与日俱增,让新股扩容成为永远的恶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