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债危机是个死结

(2011-11-01 10:38:41)
标签:

欧债危机

明斯基

财经

分类: 日志

在人类历史上,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就像19世纪的黑死病或者鼠疫一样,大面积恐慌情绪的背后,是真实的死亡案例,那样因为不够谨慎或者肌体脆弱而倒下去的,只是这个瘟疫传染的结果,而不是问题本身。

金融危机的根源,不在于倒下去的国家或者企业,而在于令其倒下去的原因。正如船开始下沉,问题在于漏洞,而不是海水。

回首过去数百年的金融危机,无论是产业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最终都倾向于杀死肇事者。就像寄生毒菌的死亡,必然伴随着杀死宿主。看过《杀死比尔》不?宿主的结局就是这样。他可能有一个又一个的肉盾,结果却难逃一死。金融危机的精确打击,有时就像是定向导弹。

试图论证“定向导弹摧毁”理论,的确有难度。不过,明斯基的金融危机模型或许可以一试。这个模型有二个阶段——

一、如果繁荣持续越久,公众越倾向于冒险。

二、当大量投资者开始使用高风险杠杆时,市场一旦出现一点点失望的情绪,就可能导致毁灭性结果。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预期之上,而核心逻辑则是“周期性地爆发危机,其实是让自由市场掌控资本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毁灭性结果的到来,实际上是对高杠杆者的惩罚。就像希腊或者温州危机中的冒险者。不过,明斯基模型的进一步演绎结果,却是即使是低杠杆者,也可能因为危机的过度恐慌,而导致所谓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效应。

历史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泰国这个坏孩子出现问题,结果像新加坡这样的谨慎经营国家,亦不得不进行货币大幅贬值。一般来说,拯救金融危机的主要目标,就是不让好孩子在过度恐慌中倒下。或者说,不要让游泳健将淹没在惊涛骇浪中。

但是,如果从惩罚坏孩子的角度出发,只有游泳健将都淹死了,人们才会刻骨铭心,以至于对冒险一事永远抛弃。日本就是这样。连首相都称,炒股在日本现在是个不体面的工作。要知道,在1990年炒股可以荣耀之事。

欧债危机是个死结。原因便是欧元区繁荣太久,同时,赤字国过度冒险,以及于财政杠杆用得过大,无法承受市场失望的情绪。

应对债务危机的办法少之又少,这不仅是流动性危机那样,注入信心就可解决问题。要知道,债务危机的爆发,通常只是经济结构失衡常年积累的结果,而做空者不过是加速这一危机的程度。当下的市场不仅是对债务不可持续的失望,而是在狙击贪婪者,是群鲨行动。目标仅仅是一头老迈的鲸鱼。

如果一定要揣测欧债危机的结局,答案不妨参照1929年大萧条,或者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大萧条横扫欧美大陆,最终引发二战。空头杀死了一个又一个比尔,最终连自己一起掩埋。亚洲金融危机则更加文明,而且有秩序。是对冲基金成功的定向爆破行动。可惜,他们过于凶猛,以至于老虎基金和量子基金最终自己都得重组,以试图逃脱杠杆过大的危机。

在2008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历史几乎是一样的重演。从地产业的做空,传统银行的倒塌,最终是投机者本身即巨型投行的死亡。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当这一场景出现时,危机自然结束。

现在,欧债危机只是开始。如果最终火烧连营至德国,美债危机甚至中国债务危机一起爆发,全球投资者尽数回归美元现金,所有人都在去杠杆的结局,一定是毁灭性结果。

去杠杆,这是个重新寻找流动性的过程,除非对经济和金融的前景发生趋势性逆转,否则这一过程不会结束。用红楼梦的话来说,就是身后有余忘缩手之时,眼前无路想回头已难。最后,忽喇喇大厦将倾,谁是救世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