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失灵确认,只等行政一刀切
(2011-08-29 23:24:02)
标签:
财经准备金率央行民间融资利率市场 |
分类: 日志 |
在中国式的宏观调控政治暗语中,央行永远是摆在明处的那只手。不过,从8月26日起,这只手正式宣告基本被废。
按照媒体消息,8月26日,央行下发通知,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自9月5日起分批上缴。商业银行将需要将其包含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在内的保证金存款包括到准备金缴存范围内。
央行数据显示,保证金存款7月末总额4.4万亿。按照主流机构的估算,以目前19.5%-21.5%的准备金率水平为基准,这一重磅政策出台后,未来六个月内将总计收紧流动性9000-9500亿元,相当于上调准备金率100-150基点。
通常来说,准备金率被国际金融界称为“华尔街巨斧”,一旦挥动,血流成河。原因何在?因为这是去杠杆的工具,对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来说,杀伤力是核武器性质。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大批银行破产。
当下,央行已将准备金率变相升至23%左右,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这和上世纪90年代初不同的是,当时的银行是财政局的出纳,完成不存在利润指标。而且,当时没有如今的金融深度和广度,不存在信贷收缩让居民、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连锁反应的金融传导机制。
以当下的准备金率之高,却无法令房价下跌,通胀止步,证明货币政策出现巨大问题。
一般来说,央行用数量型工具为操作中介,明显是想实现货币目标——信贷总量的控制。可是,现实情况是民间融资开始疯狂,央行之手虽然够长,却对民间融资无能为力。缘何?因为当下的中国,仍然是利率二元制。而在蒙代尔不可能的三角中,货币总量偏偏是最失控的一环。
虽然银行间利率已完全市场化,可是,央行对信贷利率的牢牢掌控,从根本上阻断了在官方利率市场上,货币稀缺性转换为价格上行的可能。可是,在民间利率市场,却是高利贷横行,其结果是一旦经济进行衰退期,整个中国的金融生态系统将迅速恶化。类似90年代初的三角债问题,势必导致新一轮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
由于过去4万亿的财政拨款成为企业做大的资本金,从而迅速变成了巨量产能,这使得中国的生产能力空间壮大。可惜,欧美的迅速衰退,必然导致这一产能极度过剩,从而变成巨额赤字。这就是银行股暴跌的逻辑。
当下,央行基本上是两难格局,一方面维持较低的基准利率,让央企、银行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苟延,一方面不得不下重手,让民企早点崩溃,从而让通胀变成通缩,从而为新一轮货币刺激提供条件。
在国际资本的控制上,央行将重心放在汇率的稳定之上,同时又要控制资本流动环节中的外汇占款,这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丧失殆尽。这种最近几年信贷总量屡屡超限,而货币政策早已名不符实中可见一斑。最近的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这一举措,证明央行底牌已出,如果通胀继续恶化,国际资本继续因为利率和汇率双重收益大举进行中国,则未来只有行政干预一条道管用。
对于此次扩大准备金计提范围至保证金存款,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判断应是央行本轮紧缩周期的最后一击。个人认为,这个判断完全错误。
理由是央行调控完全失灵。不是因为央行没有武器可用,而是因为央行的独立性和更高层的行政目标不搭。
个人判断,未来数量型工具仍会继续使用,更可怕的政策将是以朱氏风格对待民间融资,令地产等民间资金积聚的产业出现急速崩溃,从而为结构转型或者控制通胀提供更有利的环境。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出现,虽然目前看仍是小概率事件。可是,从中国宏观调控的次序来看,在央行屡试屡败之后,行政的一刀切才是最管用的手段。
更激进的判断是,在政府即将换届之时,新班子为了改变国际媒体揣测的过于温和的形象,不惜下重手来调控经济,这是多数人未预测的结果。当年,这种可能性只是乱猜。可以验证的是,年底保障房建设未达标的地方,如果被强行下掉官帽,则明年开春房价立泄。
当年,高层为证明铁腕,亲任央行行长,让民企陷入融资极度艰难期。可笑的是,当年因为缺少2000万而破产的史玉柱,现在成为银行的最大个人买家。他是看到了调控的未来,因为有民企色彩的民生银行将是危难时期民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会不会重演,不妨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