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格雷厄姆求解渡过大萧条之一
可转债蕴藏A股难得的套利品种
“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格雷厄姆的眼光很毒,用他度过大萧条的经验来看,正确的做法是,“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对于精神态度,我的认为不仅仅是审慎的乐观主义,更主要是天性中的价值发现思维,而不是赌徒式的投机惯性。也许你能够在澳门用10万元在一夜问赚到100万,也许你能听到庄家的明牌突然抓住五个涨停板,也许你能有运气莫明其妙地骑上了黑马,但是,只要未离开赌场,你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格雷厄姆说,追溯到1914年的准则,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已经过时了,但还有一些是适用的。以其中的三个为例:
1. 如果投机,最终你将(可能)失去钱。
2.
当大多数人(包括专家)悲观时,买;而当他们相当乐观时,卖。
3.
调查,然后投资。
按照格雷厄姆的判断是,尽管交易条件可能变化,公司和证券可能变化,金融机构和规则可能变化,但人性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慎重投资的重要和困难部分,与投资者的气质和态度相联系,而不太受过去的影响。
这让人想起巴菲特不接受盖茨明牌的故事,尽管盖茨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试图说服老巴成为公司大股东,可是,巴依然坚持自己的价值底线,不买进微软,即使它后来涨了一千倍。
投资可预见的风险,收获有保障的收益,这是持续做大你的本金的可复制途径。在大萧条期可能到来的A股市场,有没有风险相对控制,即损失有预见性,而收益却相对保障的品种呢?我的读书体会和实践经验是,可转债是A股市场一个有耐心者的佳肴。
股神在用可转债过冬
按照传统的资产配置理论,投资不过是在债券和股票之间进行配置的金钱游戏。不过,债券也多数不能经受考验之时,危机的恐怖程度可能让人目瞪口呆。
在本轮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不仅是华尔街传统的百年老店猝死,连不少500强企业的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均在这一考验前面溃败,仅仅是美国国债一枝独秀。
当所有的资金都龟缩在美国短期国债里的时候,人们的疯狂程度甚至让短期国债收益一度为负,也说是说,有人愿意以亏钱的方式来持有短期国债,这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资金的需要不再有弹性,无论如何增减货币供给,也不会改变银行利率。
类似市场的疯狂行为,让股神巴菲特不得不感叹——“后世的历史学家将会对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和21世纪初的房地产泡沫做出评价,但2008年底的美国国债泡沫可能也会被认为几乎与前几次泡沫一样严重。”
通过对《证券分析》的阅读,不难发现格雷厄姆的观点,优秀的投资应该经得起萧条期的考验。考察债券的理论基础,应该是萧条期的表现。
我们先不讨论哪些公司债券逃脱了金融万有引力的吸引,先说说在危机爆发以后,有哪些品种被抄底者关注,甚至建仓。事实上,可转换债券,几乎是抄底者的共识。
不妨罗列一系列可转债抄底者的名单——巴菲特利用可转债的方式,增持高盛和通用电气;中投借道可转债买进摩根斯坦利;美国政府照用可转债救助金融问题企业,包括花旗……
现在的问题是,假如A股进入萧条期,这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答案的假设,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可转债来过冬呢?
证券分类的风险与收益
对于证券分析,格雷厄姆的新分类方法是——
一、固定价值证券:以优质债券或优先股为代表;
二、变动价值类高级证券,包括:
1、安全性较高且有获得可能的证券,以优质可转换证券为代表;
2、安全性不够高的证券,以劣质债券或优先股为代表;
三、普通股类型的证券:以普通股为代表。
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论,第一类中的证券,不管有什么样的名称,其价值的变化是一个较次要的考虑因素,购买者的初衷是本金的安全和稳定的收益。在第二类证券中,本金价值的变化就显得颇为重要,其中第1组,投资者既想获得普通投资的安全性,又想通过转换权或类似的权利来获得额外利润。而第二组,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亏损风险的存在,当然与之相抵消的是相应地存在更多获利的可能。在这组中的证券与第三类证券,即普通股又有两点不同之处:1.它们还享有一些优先权利,也就多了一层保护;2:它们的获利可能,无论多么明确,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一点与普通股有很大的差别。
简单来说,对于第一类证券,所关注的是利息的支付能力,优先考虑的是收入覆盖利息的倍数。
对于第二类证券中的第一品种,是有投机可能,但又不失为有保障底线的品种。
对于第一类证券中的第二类品种,则是投机性较强,容易招来支付风险。
对于普通股投资,则在大萧条中被证明是投机,大多数品种都未能逃脱市值崩溃的打击。
可转债的A股优越性
事实上,从深沪股市的角度来看,可转债处于不可多得的半投资(股性)半投机(债性)品种,即
“进可攻(随正股上涨而上涨的股性)、退可守(跌至面值时防御能力较强的债性)”,堪称熊市避风港。
数据显示,以包括基金、债券、权证和股票等在内的深沪2389只商品来计算,在本轮熊市周期(指2007年10月16日至今年3月18日)之中,有447只交易品种涨幅为正,度过大熊市的考验;下跌品种则高达1942只,其中有820只品种的跌幅逾5成。期间,两市14只转债集体跑赢大盘,领涨的五洲、新钢和南山转债均为偏债型品种,涨幅均逾一成。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旦出现负债表式的衰退,给予企业的风险溢价,需要极长时间来验证其合理性。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均未结束之时,投资的安全性应给予足够稳健的权重比例。在大萧条期间,道琼斯债券指数最大跌幅为33.87%,虽强于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近9成的跌幅,但收益仍为负数。
目前,A股熊市远未结束。按照格雷厄姆的对冲理论,“当市场走下坡路时,品质优异的可转换证券,比普通股所存在的优越性就洞若观火了”。
对于目前两市14只转债,高股性的品种,似乎已与正股投资风险接近。像锡业转债最多由400元一张跌至102.78元。如果没有及时抛售,损失虽然小于正股,但是,仍然是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似乎牵涉到对转债中认股期权的提前终结的问题。
正如格雷厄姆所言,当特权证券的市场价格中包含大幅溢价或者利润时,它们更容易受到突如其来的变化的危害。尽管及时措施可以避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损失,但这种措施的结果难免使得特权的有效期提前结束。
不过,幸亏市场仍然还存在一些偏债型的品种,如唐钢转债等。即到期的债券收益依然为正,大概有一成收益(110元到期赎回价+历年利息—交易现价)。在中国上市公司天性有圈钱饥渴症的经营背景,以及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再融资视为政绩的政治环境,以及大型国企为地方财政和就业支柱的信用支撑下,类似唐钢转债之类的品种,可能在大萧条期间遭遇债券品种交易价值的损失,很难出现利息支付风险。
也就是说,在企业严格履行现金回售义务和到期赎回义务,以及提前赎回权利的条件下,投资者的最大风险是交易价格跌至“面值+利息”(即年度回售),长期收益则是到期赎回时的债券利息收益,最大收益是发债公司行使提前赎回权利时的突然收益,即因正股大涨或转股价格大跌带来的大幅溢价。
尽管可转债里面有诸多机会,但是,目前仅仅有14只品种,这让有心人下手难度太大,而且,偏债式转债已寥若晨星。大资产者配置时间可能远超预期。可转债一度出现折价的机会往往如天光一现,一旦错过,可能永远不会再有,就像82.7元时间的南山转债。
如果A股参与者的投资文化进一步迈向理性,如果管理层能更加放开转债的发行创新和规模限制,市场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可转债品种,到时,上市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才有更多渠道来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