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搬家:7、没有悬念的结局
(2016-12-28 16:55:10)
标签:
军事历史杂谈 |
分类: 楚汉争霸 |
刨去内心矛盾的韩信,彭越也是有小算盘的。他占领了梁地大部分土地以后,打算跟刘邦讨价还价,要个王位来当当。可彭越比韩信聪明,他不伸手要,而是等刘邦主动把王位给他,所以也同样坐观成败。
至于英布。由于江淮是项羽的根据地,楚大司马周殷在这一带守备,兵力雄厚,再加上临江王和衡山王对项羽还很忠心,所以南翼战场一直特别苦。直到高祖四年夏天,英布拿下了九江郡数县,才算打开了局面。尽管英布七月被封为淮南王,可仍然在南线与楚大司马周殷缠斗。
就是因为这样七七八八的原因,楚汉的相持又拖延了几个月,不过刘邦和他们的关系基本融洽,和过于争,所以最后的决战还是比较顺利的。
八月,楚汉约和,九月,项羽东归。
刘邦这时候没看清形势,差点也引兵西归,幸好有张良和陈平的提醒,于是决定利用项羽的东归,彻底消灭之,把这一次追击引为全盘战略的胜利。他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同时约会韩信由东向西,彭越自北而南,还有派了刘贾率兵快速直驱楚地,配合英布,由南向北,四路会歼项羽。
这时候的霸王,已再不复昔日之勇,这从项羽的撤退路线上就能看出来。彭越这时候重新占据了梁地,如是以往的项羽,必定会率兵向东直进,赶走彭越,大摇大摆回彭城,可这一回,他连和彭越争锋的勇气都没有了,而是绕道阳夏、固陵,是打算兜了个大圈子避开彭越再回彭城。可见楚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不过尽管如此,在战场争锋,刘邦仍不是项羽的对手。
高祖五年十月,刘邦追击到固陵。项羽发现,大怒,转头对汉军猛烈反击。由于韩信和彭越全都按兵不动,英布和刘贾还在寿春,刘邦只能孤战项羽。楚军发挥了最后一次战斗力,再次把刘邦打得大败,使汉军被迫由追击转为固守。
可见,即便有再好的战略,执行的人阳奉阴违,也是白搭。
刘邦这时候一筹莫展,不禁一筹莫展,而且心里一定极窝火,再次问计张良,采纳建议,用厚爵和封土安抚韩信和彭越。这两个家伙果然立刻就出了兵。另一方面,继续跟项羽在固陵对峙,死死拖住项羽。
项羽这时候又走错了最后一步棋。
固陵已距楚地不远,项羽掌握着一支机动力很强的骑兵,本可以在重创刘邦后抓住空当,沿着颖水直向寿春,汇合调集周殷的兵力,这样起码能掌握更多的筹码。可是这时候他又恋战固陵,丧失了这个大好机会。
项羽这么干,究竟是被刘邦的背约气得丧失了理智,还是觉得刘邦孤军追来,这反是个消灭刘邦的机会?这些细节,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就因为这一次的恋战,使战局迅速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韩信进军最快。他让曹参留守齐地,亲率大军南下,灌婴统骑兵为前锋,直取彭城。项羽后方空虚,不堪一击。于是灌婴连克薛、沛、留等县,活捉楚柱国项陀,拿下了楚都彭城。然后掉头向西,连下萧、相、谯、苦,和刘邦会师。
英布和刘贾也进展极大。到了十一月,刘贾渡过淮水,会合英布围攻寿春,楚大司马周殷倒戈,淮南汉军军威大振。三将紧接着北上,和刘邦、韩信军会师。
同时彭越也南下助阵,和刘邦会师。
汉军四面云集,已成铺天盖地之势。
项羽闻讯,被迫向东退到了垓下。这时候长江以北的大片西楚领地再不姓项,项羽无处可退,惟有在垓下和刘邦一决胜负。
这一战实力相差悬殊。
汉军的总兵力不可考,可以说数不胜数,因为仅韩信麾下就有三十万人,再加上刘邦自己的汉军主力、兼并了楚大司马周殷兵的英布、盘踞梁地已久的彭越……按照估算,少说也有六十万大军。
项羽的军队数字也不可考,从分兵龙且二十万来看,项羽主力不该少于这个数目,不过十个月攻坚的不断消耗,又一直得不到补充,恐怕伤亡也颇大,当在十五万人左右。
刘邦委任韩信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这场至关重要的决战。韩信一向出奇制胜,不过这一回因为掌握了绝对优势的兵力,于是针对项羽善于正面突破的特点,布下一个五军阵,后人将之演绎夸大成了十面埋伏。
其实这个军阵很简单。韩信的三十万人布置在前军中央,用大纵深和密集兵力来阻挡项羽的正面突破;孔将军为前军左翼,费将军为前军右翼,策应中央。刘邦在后率领总预备队,在刘邦的后侧两边,分别是柴将军和绛侯的左右后备军,以抵挡有可能出现的项羽侧后包抄。
决战开始,韩信首先发起进攻,当项羽反击之后,韩信佯装失利逐次后撤,引诱项羽前进,孔、费二将的前军左右翼就向中央合拢,给楚军拦腰痛击。韩信又率军回击,于是大获全胜。
自此,灭秦以来天下无敌的西楚霸王一战崩溃。
楚军损失惨重,项羽率残部杀出重围,退守垓下营。汉军乘胜把楚军重重包围。夜里听到四面楚歌,项羽知道大后方彭城已经丢了,感到大势已去,丢下无力再战的残部,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逃跑。天亮之后刘邦得到消息,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上追上了心灰意冷不肯过江的项羽。血战之后,项羽精疲力尽,自杀。
至此,刘邦经过了三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由弱转强,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同年二月,大汉皇帝在汜水之阳御极,一个新时代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