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襄城】原文:秦取楚襄城。(《资治通鉴》第三卷
【简介·襄城】襄城,古地名,在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古称“氾邑”、“氾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有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上古时,黄帝部落活动于此。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氾之西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在此居住过,故名“襄城”。襄城在战国时亦为楚国地。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秦“取楚襄城”即此。战国之后,秦设襄城县,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后历代相沿。
襄城县,现为许昌市所管辖,地处中原腹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面积为920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百宁岗五岳庙、乾明寺、紫云山景区、襄城八景等。
【随笔·襄城古事】襄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即便是自楚灵王筑城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襄城景观丰富,广为赞赏的有:汝水虹桥、乾明晓钟、紫云藏雪、令武秋风、龙池晚约、阳台暮雨、青冢愁云、高桥夜月等。同时,襄城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最为称奇传神的是,这里留有黄帝、周襄王和曹操的行迹。
(一)襄城黄帝迷野。《庄子》一书记载,上古时期的轩辕黄帝率领几位圣贤游历于襄城之野,他们边走边观赏周围的美景,完全陶醉于山水中,不知不觉地全都迷失了方向。正在焦急之时,一牧童倒骑马背,赶着一群马从山上悠然而下。他们上前揖拜问路,请牧童指点迷津。牧童一一为他们指明去向。黄帝见这牧童相貌儒雅,谈吐不俗,于是顺便请教于他如何治理天下?牧童略一沉思,指着整齐有序的马群说:“治理天下与我游牧放马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要把那些害群之马除去就可以了。”黄帝听后,觉得在理。暗想,此牧童绝非一般人物,定是仙人所化,不然小小年纪为什么能讲出如此深刻的道理呢?遂再次拜谢,欲请牧童与自己一起共图大事。但牧童摇头婉言谢绝,跃马扬鞭飘然而去。事后,黄帝牢记牧童告诫,果然遂成大业。
(二)襄城襄王避难。公元前636—前635年,是周襄王姬郑避难于襄城的两年。头年(公元前636年),周朝王室王子(周惠王少子)姬带为篡夺王权,率领狄人军队攻打周襄王,并占领了都城。周襄王仓皇出逃,避居于襄城,当即求救于鲁、晋、秦等诸侯国。次年(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平息了“姬带之乱”,随之重返都城,恢复王位。周襄王在这两年避难期间,留下了种种襄城印迹:他的王妃曾在襄城店铺生下一王子,故此店赐名为王落子店,后称王洛店;他与王妃曾在王洛店食用过猪蹄,于是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肴;他曾在襄城南居住过,方圆1000余米,被称之为襄王城,后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登临览古,留下《夏日晚霁登周襄王故城》和《新霁登周王城》两首诗;他曾在襄城东停留过,故此建祠纪念,被称之为周襄王祠,后有明代诗人高叔嗣触景生情,写下《襄城县城东即事》诗,感怀曰:“春晴汝岸曲,夜雨襄祠东。”
(三)襄城曹操练兵。据《许州志》记载:“在襄城东北,盖曹操行营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在许昌城外找到一块操练兵马之地。经实地考察后,在那里建了一座城,当地老百姓俗称“曹操练兵城”。 曹操练兵城,位于今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亦称襄城练兵城。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占地29.4亩,有行宫等建筑,供曹操与手下部将们议事和休息。外城,占地50余亩,供在这里操练的官兵们居住。内外城的两个城门都建在南面,城门都相当的气派,内外城各建有高大的城墙、很多垛口。城墙南北各设有一座高大的箭楼,城墙连绵好几里。内外城都设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曹操在这里操练兵马,诸如练攻城拔寨、练防御固守、练布兵摆阵等。可以说,曹家精兵是在这里练出来的。襄城曹操练兵,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还引来了各方人才,比如郭嘉,就是很影响的人物。在这里,曹操同郭嘉纵论天下大事,共商一统霸业。正是这样的襄城练兵,为曹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谢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