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地041﹒临淄

(2020-01-12 16:00:39)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读文临淄】原文:(田忌)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资治通鉴》第2卷 公元前341)译文:田忌率亲丁攻打国都临淄,想抓住成侯邹忌;没有得手后,只好出逃楚国。

【简介临淄】临淄,古地名。又称临葘、营丘。因淄水而得名。位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周初封太公姜尚于齐,建都于此(营丘),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齐胡公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境内)。周厉王时,齐献公又迁回临淄。此后,临淄一直为齐都城,历时638年。

 

读古地041﹒临淄

战国时期,齐将田忌为抓住齐成侯邹忌,曾攻打过此城。因而有田忌“率其徒攻临淄”之说。秦统一六国后,始置临淄县,沿袭。直到196912月去县为区,现在的淄博市临淄区下辖5 街道767个社区。

【读后随笔】临淄齐国故城及相关胜迹

打开《中国名胜词典》山东目表,便可看到“临淄齐国故城”。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北部,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公元前859年齐国第七世国君齐献公开始以临淄为都城,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产生过深刻的历史影响,留下了许多名胜景点。现在,故城遗址区建立了博物馆,馆内展出历年在遗址出土的文物数百件。1961年临淄齐国故城作为春秋战国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读古地041﹒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为“大城咬小城”格局,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大城为郭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4公里,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小城为宫城,在大城的西南,周长7公里,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故城的城墙残垣尚存,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0米,城门十三座。城内道路纵横,多与城门相通。城内主要交通干道十条,其中小城内三条,路宽为68米;大城内七条,路宽10米、15米、20米不等。城内有建造科学的排水系统,有冶铁、炼铜、铸钱、制骨以及春秋墓葬等遗址遗迹。不难看出,临淄齐国故城虽然历经三千多年风雨,但仍可清晰的窥其“海内名都”的风采,欣赏到故城中的名胜古迹,诸如齐公墓、桓公台、排水道、殉马坑等等。

齐公墓  临淄齐国故城的重要贵族墓地。今犹存高大的封土堆10余座,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二王冢传为春秋齐桓公、齐景公墓。二冢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墓高37米,东西170米,南北140米,周围遍植松柏,绿草茵茵,灌木葱茏,气势雄伟。四王冢传为战国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墓。四墓自西而东并列,绵延相连,封土高大,一基四巅,状若山丘,此地齐王陵寝颇多,故有齐陵之名。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齐宣王墓距齐威王墓130米,高34米,周长157米;齐湣王墓距齐宣王墓105米,高22米,周长190米;齐襄王墓距齐湣王墓160米,高23米,周长130米。四冢总长541米,犹如四峰并立,气势雄浑壮阔,显现出一派泱泱大国气象。

桓公台  临淄齐国故城的壮观建筑遗存。它属于宫室建筑群之一,秦汉时称“环台”,魏晋间称“营丘”,唐长庆年间建齐桓公和管仲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此台,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仍高达14米。地下夯土基呈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台顶有两层,东、西、北三面陡峭,南坡稍缓。在桓公台周围曾多次出土铺地花纹方砖、脊砖以及着有树木双兽纹、树木卷云纹的瓦当。在距桓公台约1000米处,现存有6000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台基,后人俗称“金銮殿”。经钻探发掘表明,台周围有大面积宫殿建筑遗址。台基底部加修两层台阶,更显巍峨壮观。台前立有石质标志,“桓公台建筑遗址”。

排水口  临淄齐国故城的罕见排水系统。齐故城内设的主要排水系统有两处,大小城内各一处。1979年发掘排水道口,东西长42米,南北宽7米,深3米,用巨石砌筑而成。水品分上中下3层,每层5个方形水孔,孔内石块交错排列,水经孔内间隙上下跌宕而出。作为城墙下的石筑涵洞,人不能通过,水可以排出。也就是说,既能排水,又能御敌。齐故城整个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砌筑严密,这一两千年前的城建工程,展示了当时人工挖掘的排水沟、护城河同天然河流有计划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有效的排水和城防系统,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中所罕见。

殉马坑  临淄齐国故城的珍贵殉葬资料。在齐故城东北部,有一个“甲”字形大坑,东、西、北三面相连,全长约215米,宽5米,清理出殉马228匹,分两行并列,头外向,侧卧昂首,整齐壮观。按马坑长度推算,全部殉马当不下600匹,其数量之多为国内少见。经鉴定,这些排列有序的殉马均为战马,且为公马。如此规模宏大的殉马坑,说明了齐国统治者的腐化奢侈,也反映了当时“千乘之国”的齐国国力之强盛。同时为研究春秋时期齐国历史,特别是对齐国的经济、军事和殉葬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1882年经批准,在做好保护措施后正式对外开放,慕名参观者络绎不绝,著名绘画大师刘海粟观后赞评:“殉马奇迹天下无!”(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古地040﹒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