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读文怀】原文:魏败赵师于怀。(《资治通鉴》第1卷 公元前370年)译文:魏军在怀这个地方打败前来进攻的赵军。
【简介怀】怀,古地名。在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夏时称覃怀。周时单称怀,其意是此地为黄河所怀抱。春秋续称怀,先属郑邑,后属魏邑。战国时,怀为军事争夺之地,因而便有“魏败赵师于怀”的记载。秦时改怀邑置怀县,汉时此地为郡治。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废怀县始置武陟县,武陟的由来是“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唐时在复怀县后又改为武陟县。五代十国时武陟县属怀州,明代时武陟县属怀庆府。
现在的武陟县为焦作市所辖,地处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面积860平方公里,始终未脱黄河拥抱,具有深厚的“怀”文化传承。《武陟县志》记载了这种悠久的“怀”文化以及“怀”与武陟的渊源。
【读后随笔】怀地盛产“四大怀药”
作为地名的怀,曾经打上过怀邑、怀县、怀州、怀庆府等印记。怀地,大致是今焦作市武陟一带。此地属于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带,境内有沁河贯中,过境河流有15条,主要排水河道有6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区和黄沁河两滩区,主要过境河流有黄河、沁河、漭河、济河和二四区涝河。其境内地下水非常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加上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壤疏松肥沃,四季温差明显,最适宜蓄根类药材的生长,民间早有种植药材的传统习惯。在所种植的药材中,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最为珍贵。由于这四种药材盛产于怀地,因而被誉为“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有美丽传说。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至今武陟邻近的沁阳神农坛景区还保留着“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自然地名。
“四大怀药”有医用价值。据介绍,怀山药古称“薯芋”,系重要滋补药品,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且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碱、皂甙、脂肪等,可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怀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营养的好药,它含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脂肪酸、维生素A等重要成分,入药生地能清热凉血,熟地能滋阴补血,鲜地能治实热、烦渴、大便干结等症。怀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它含有大量生物碱,可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怀菊花,干、叶、茎、根、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目赤头痛、脑骨痛、目不清、痛风症。
“四大怀药”有权威鉴赏。我国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早就把怀地所产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
“四大怀药”有自身文化。怀药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怀药文化,如种植文化、加工文化、贸易文化和食用养生文化等。正是这些文化的传承,产生品牌效应,从而使怀药深得人心。从历史上看,不少文化名人对怀药情有独钟,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作品中写出不同的“山药”二字以表喜爱;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大作中留下了“山药寒始华”的名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留下了“山药煮可握”的诗作;宋代大诗人曾写诗赞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山药粥);大思想家朱熹赋诗夸赞怀药:“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看来,怀药文化,是治病救人、食用养身的文化。当下,“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深受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海外人士的盛赞。(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