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公元198年;战址:安众(今河南邓州东);战况:曹操智破张绣。战法谈:归师勿遏
读文摘记
原文:会绍亡卒诣曹,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与荀域书曰:“吾到安众,破绣必矣。”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他日,域问操:“前策贼必破,何也?”操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资治通鉴》第62卷)
译文: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好袁绍部下逃兵投奔曹操,说到田丰劝说袁绍袭击许都,曹操便从穰县解围撤退。张绣率军在后追赶。五月,刘表派军去援救张绣,驻在安众,据守险要,切断曹操退路。曹操给荀域写信说:“我到了安众,一定可以击败张绣。”及至到达安众,曹军腹背受敌,曹操于是乘夜开凿险道,假装要逃跑。刘表、张绣率领全部军队前来追击,曹操布下埋伏,命步兵与骑兵前后夹击,大破刘表与张绣联军。后来,荀域问曹操说:“你以前料定敌军必败,是根据什么?”曹操说:“敌人阻挡我们退兵,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队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三国前期,曹操智破张绣于安众(今河南邓州东)的作战,史称安众之战。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军围攻据守穰(今河南邓州)城的张绣。荆州牧刘表派兵援救张绣。宛城(今河南南阳)军阀张绣企图扼守安众险要地势,以切断曹操军的后路,致使曹操部队不得前进,处于前后受敌的被动不利地位;曹操为保存实力,乘夜命令部队于险要地方开凿地道伪装成逃走的样子,而暗设伏兵以等待敌人。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到这里,曹操立即挥纵伏兵与步骑主力实施夹击,一举大败张绣军。战毕,当谋士荀彧问到此战取胜原因时,曹操对他说:“敌人企图阻遏我军退归之路,同我们被置于死地而战的部队较量,我因此知道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战例析兵法] 曹操在安众之战中,以“归师”之计谋而大败张绣。也就是说,曹魏军之胜,胜就胜在“归师”上。曹操毫不掩饰地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言下之意,张绣阻断我退兵,我就让他吃了败仗。曹操所言,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兵法依据的。《孙子兵法·军争篇》中云:“归师勿遏。”意思是说,对于佯败而归的敌人不可贸然阻击。在安众战场上正是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曹操凿险“伪遁”,张绣贸然“来追”。这一遁一追,就是一归一遏。用巧妙之“归”,诱来轻率之“遏”,于是锁定了胜负,曹胜张败不可避免。如此精彩别致的安众之战,便成了后世研究“归战”的样板战例。明代著名军事谋略家刘伯温就以安众之战为蓝本,详析了应对“归战”之策。他说:“凡与敌相拒,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百战奇略·归战》)意思是说,与敌人对峙时,如果敌人无缘无故地突然退走,就必须认真查明其原因;敌人果然因为力衰粮尽而退走,就可以选派轻装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它;倘若敌人是为了保存实力而退归,那就不要轻率地阻截它,这就是孙子兵法上所说的:归师勿遏。

[兵法谈今用] “归师勿遏”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借鉴作用。现代战争虽然与传统战争有很大的不同,但都有军事机动的问题,有机动就会有“归师”。所谓“归师”,就是返回的军队,也叫军队的退归。我们借鉴“归师勿遏”,有一个破解敌之“归师”问题。如果是为保存实力而主动撤退之敌,我方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用“勿遏”来要求自己,切不可轻率追敌;另一方面在“勿遏”的同时,积极寻求破解办法,切不可消极纵敌。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军与白崇禧集团作战,白崇禧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为保存实力、以待美军的援助,将20余万桂系部队撤退至衡宝公路和粤汉铁路沿线。根据白军的突变,我军没有急于追击,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战略迂回,堵塞退路,掌握主动,一举歼灭”的方针。由于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全线进行了有序有效的反制作战,所以我军最终围歼白崇禧精锐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大部,桂军精锐共四个师全被“包了饺子”。我们借鉴“归师勿遏”,还有一个善用己之“归师”问题。从现代军史上看,巧妙地运用我之“归师”,不仅有陆战、海战,而且还有空战。在空中作战中,以我机佯“归”之计,引敌机前来阻追,诱其进入我地面攻击范围,尔后制敌机于死地,也不失为高明之策。抗美援朝时期的1952年秋,美空军出动大批飞机,企图轰炸拉古哨发电站及新义州江桥。我志愿军空军运用“退归”等诱敌战术,在宣川、定州地区吸引数十架美F─86战斗机与之空战,掩护友军空军击落美机14架,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谢谢图片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