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军事21.从广成之战谈轻合易败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时:公元36年;战址:广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东北岸)、成都(今四川境);战况:东汉大司马吴汉贸然出战险些被歼。战法谈:轻合易败
读文摘记
原文: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旌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资治通鉴》第43卷)
译文: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成都还有十余万大军,不能轻率出兵交战。只有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打,千万不要和敌人一争高下。如果敌人不来进攻,你就转移阵地迫使敌人进攻,等到敌人筋疲力尽,才可发起攻击。”吴汉不听刘秀的指示,乘着胜利,自己率领步兵两万人进逼成都,离城十余里,在江北扎营,架浮桥,命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领一万余人在江南屯兵,两地相隔二十余里。刘秀听说以后十分震惊,责备吴汉说:“我对你千嘱咐万叮咛,为什么事到临头就背离我的话乱来!你既然轻敌深入,又和刘尚分别扎营,一旦发生危急,怎能互相顾及?敌人如果出兵牵制你,用主力攻击刘尚,刘尚失败,你也失败了。幸而还没有发生什么不测,你要火速率军返回广都。”诏书还未到达,已进入九月。公孙述果然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领军队大约十万人,分成二十余营,攻打吴汉;另派其它将领率领一万余人牵制刘尚,使他不能救援。吴汉大战了一整天,失败后回到营垒。谢丰随后率军包围。于是吴汉召集将领们,勉励他们说:“我和你们各位,越过无数险阻,转战千里,才深入敌境,进逼城下。可是现在和刘尚分别困在两地,既然不能互相援救,大祸很可能临头。我准备悄悄率军到南岸和刘尚会师,合力抵抗敌人。如果能够同心协力,人人全力奋战,可以建立大功业;否则的话,就会一败涂地,成败在此一举。”将领们都说:“听你的吩咐!”于是犒劳士兵,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并多多竖立旌旗,使炊烟袅袅不断。入夜,让战马衔着木条,率领军队悄悄退出与刘尚联合。谢丰等没有发觉。第二天,兵分两路,一路在江北渡口据守,谢丰自己率军进攻江南。吴汉投入所有兵力迎战,从早晨打到下午,大败敌军,在阵前斩杀谢丰、袁吉。于是率军返回广都,仍留刘尚在江南岸,抗拒公孙述。吴汉把情况向刘秀报告,深刻地谴责自己。刘秀回答说:“你回到广都,最恰当不过。公孙述绝对不会绕过刘尚而攻打你。他如果先攻打刘尚,你从广都救援,五十里的路程,出动全部步兵、骑兵赶赴。这时正是敌军困顿疲惫的时候,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由此,吴汉和公孙述在广都和成都之间交战,八战八胜,东汉大军终于进入成都外城。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广成之战,指的是广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东北岸)与成都(今属四川境)之间的作战。当年,东汉大司马吴汉率军在这两地间聚歼蜀军主力,属于汉光武帝刘秀灭蜀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吴汉在鱼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打败蜀军,遂北上攻下广都,前锋直逼成都。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成都还有十余万大军,不能轻率交战。只有坚守广都,等待敌人来攻打,千万不要和敌人一争高下。”可是,吴汉求胜心切,没有听进刘秀告诫,却率2万步骑,离开广都,轻敌冒进,在距离成都十多里的地方与蜀军展开了激战。由于公孙述派遣10万蜀兵攻打、包围吴汉,并切断吴汉的外援,使吴汉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为了摆脱险境,吴汉动员诸将同心协力、全力奋战。这样,吴汉投入所有兵力迎战,他们从早晨打到黄昏,才脱险返回广都。此时,吴汉清醒过来,反省自己贸然出战的错误,命令自己的部队固守广都。此后,吴汉不再轻举妄动,并严格按刘秀的指令行事,与公孙述的蜀军战于广、成之间,取得了八战八胜的战绩,为最后决战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例析兵法]
东汉大司马吴汉,一生战功显赫。然而,遗憾地打了一次本不该打的败仗。这次败仗,发生在广都与成都之间的作战中。尽管没有造成全局性的损失,但教训相当深刻,主要原因是没有听进光武帝“不可轻也”的告诫。所谓“不可轻”,就是不要轻率交战。轻率交战,在古代兵法上叫做“轻合”。历代兵家无不谨防“轻合”,原因多在“轻合易败”,即轻率交战容易失败。《吴子兵法·论将》中说:“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吴子就是吴起,战国初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他认为,片面追求勇敢的人必定轻率地与敌人交战,轻率交战而不知道利害得失,这是不可取的。《百战奇略·轻战》中解释吴子“轻合”时说:“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意思是,大凡对敌作战,必须首先做到判断敌情周详准确,然后再出兵与敌人攻战。如果不研究敌情就轻率交战,不进行周密谋划就贸然出击,就一定要被敌人打败。这就是吴子所说的“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通俗地讲,“轻合”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轻率交战很容易吃败仗。
“轻合易败”,是一个已被古战事证实的兵法观点。明代著名军事谋略家刘伯温在论述“轻合易败”时,列举的事实就有“春秋晋文公与楚战”。(刘伯温《百战奇略》)所谓“晋文公与楚战”,说的是发生春秋时期的战事,史称“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诸侯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了一次争霸中原的战争。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情况看,楚军明显优于晋军。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楚败而晋胜。楚军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楚军统帅子玉的错误所致。子玉是个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性情急躁的人。在晋文公的利用和激怒下,子玉不顾楚成王的告诫,不察敌情而轻率交战,被晋军歼灭左、右两翼,最终落得个大败的结局。可见,远古时期的这个战例也证明了“轻合易败”。
[兵法谈今用]
“轻合易败”为近代以来的兵家所认肯与探究。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法国将领安东·亨利·约米尼,是拿破仑成功与失败的见证人。他在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写下了有名的《战争艺术》。在该篇中,他认为一位名将率领着一支并不优秀的部队,也一样可以取胜,主要原因在于军队有高昂的士气和不轻率交战的经验。他研究指出:“在提高自己的士气时,对敌方的力量也不要过分地轻视,因为这可能会养成部队的轻敌观念,而且假使将来一旦遭遇到坚强的阻力,士气马上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很显然,这里强调战争指挥者的艺术,应放在克服轻敌观念上。也就是说,保持旺盛的士气,务必防止轻敌思想的滋生。如果带着轻敌观念出战,一旦士气受到打击,就很容易打败仗。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对“轻合易败”更是深知其理所在。许世友将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他一生指挥过许多作战,打了很多胜仗,深得广大军民的尊敬与爱戴。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到战争年代,由于有的人轻敌,让薛岳搞掉我军的一团,既痛心又动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多少年来,我每每告诫自己,任何作战决心都要先思后至,防患未然,万万不能独尊自大,一厢情愿。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对指挥正确是否的检验,最迅速,最无情,不打则已,既打则要力争全胜。谁打了败仗,还以胜败乃兵家常事而自慰,谁就是最没出息的指挥员。”不难看出,许将军是在真情地教育后来者,切勿轻敌而打败仗。无数事实告诉人们,盲目轻敌冒进是可怕的现象,无论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总是为失败所害。(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