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时:公元前144年;战址:上郡(郡治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战况:西汉名将李广智退匈奴兵。战法谈:画地而守
读文摘记
原文:六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陇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令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资治通鉴》第16卷)
译文: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六月,匈奴攻入雁门郡,直到武泉县,并攻入上郡,抢去了朝廷在那儿放养的马匹;汉军将士二千多人战死。陇西人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率领一百多名骑士出行,遇到了几千人的匈奴骑兵,匈奴人发现了李广的小队伍,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出的引诱敌人进攻的诱饵,都吃了一惊,占据高山摆开阵势。李广所率领的一百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赶快打马跑回去,李广制止说:“我们离开大军数十里远,现在,如果就靠这一百人的骑兵要逃跑,匈奴人追杀射击,我们马上就完了。现在我们停在这里,匈奴人必定把我们看成大军的诱敌队伍一定不敢进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们说:“前进!”来到距离匈奴阵地约有二里的地方,停止下来,李广命令说:“都下马解下马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敌人估计我们会逃跑;我命令都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不逃跑,用这个办法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猜想。”这样,匈奴骑兵真的就不敢进攻。有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死了匈奴的白马将军,又返回来,到达他的百骑阵营中,解下马鞍,命令战士们放开战马、人躺在地上休息。这时,正好是黄昏,匈奴骑兵一直对李广部队的行为觉得奇怪,不敢前来进攻。到了半夜时分,匈奴军队也认为附近有埋伏的汉朝大军,准备夜间袭击他们,匈奴都领兵撤走了。到黎明时,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垒。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汉景帝时期,西汉上郡太守李广与匈奴骑兵在上郡(郡治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边地发生一次遭遇战,史称“上郡之战”。汉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李广率百余骑兵出巡,与匈奴数千骑兵遭遇。匈奴误认李广前来诱敌,立即上山列阵。在敌众己寡的危急关头,李广急中生智,利用匈奴兵之错觉,不但不后撤逃跑,反而前进至离匈奴兵2里处,并下马解鞍,装作在这里扎营,人员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也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着小草。“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李广以此处为阵地划定守地红线,既不准己出,也不许敌进。有一位匈奴小头目骑马出来以踩踏红线试探,李广立即率兵冲上去将其射杀,再返回原处休息。匈奴见状,更加疑惑附近伏有汉朝大军,不敢前来攻击。半夜,匈奴害怕受到汉军袭击,便领兵自行撤退了。李广得此机会,安全地返回了自己的大本营。
[战例析兵法]
李广上郡之战,是颇具独特性的战例。从兵法上看,说它独就独在“画地而守”上。《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云:“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意思是,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即使随便占领一个地方进行防守,敌人也不能迫使我军决战,那是因为我们设法改变了敌人的行动方向。孙子《虚实篇》注释:“画地而守:画,界限,指画地界限;孟氏注云:‘以物画地而守,喻其易也。’”兵法上的“画地而守”,指的是随便占一领地就可轻松守住。何因?缘由在打心理战,以虚示实,既从手段上迷惑了敌人,又从心理上战胜了敌人。李广的“画地而守”,就是这样。他以虚示实,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在距敌“二里所”卧地而息,静静地守在那里,匈奴不敢贸然出击。这样一来,“二里所”本是毫无障碍的空虚之地,却成了敌人不敢逾越的坚实壁地。随之,匈奴兵大惑不解,误以为其中有埋伏,不仅不敢进攻,反而改变方向,悄然撤退,从而使李广百骑化险为夷。
成功的“画地而守”,在很大程度上是威慑力使然。李广这位西汉名将,勇猛过人,武艺高强。他几十年镇守汉朝边疆,功劳多多,名气大大。在边关上,他与匈奴奋力拼杀有勇有谋,常常是飞天遁地,忽来忽去,匈奴人闻声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更有传奇,匈奴人家的婴儿夜晚哭啼,一但在耳边说出李广这个名字,婴儿就马上不敢哭了。不难理解,他这次出巡时遭遇匈奴兵,虽然以少对多、以弱对强,但神奇名气产生了震慑作用,他镇定自若地“画地而守”,自然会生发出有利于自己的正面效应。
[兵法谈今用]
“画地而守”的现实意义,值得探讨。由于侦察技术和攻击武器高度科技化、信息化,使得古老的“画地而守”陷入困境,似乎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其实不然。从理论上讲,同其它事物一样,“画地而守”也有自身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的表现形态不可能只固守旧模式,很可能会呈现出新样式。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问题,你会发现:现代战争中也有“画地而守”的投影。1992年8月,美国等以保护伊拉克南部穆斯林什叶派免遭伊空军轰炸为由,在伊拉克南部北纬32度以南地区建立了“禁飞区”,规定从当年8月27日起,无论是伊拉克的军用飞机还是民用飞机,都不准飞入这一地区,否则飞机将被击落,机场及地面雷达将遭到空袭。这种画天而守的“禁飞区”,其实是强权者实施军事威慑和军事打击的新手段。
“画地而守”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有借鉴延伸作用。须知,战法上的“画地而守”,意指随便占一领地,不用设防就可轻松守住。从这个含义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伸出画天而守、画海而守。从陆地到海、天,虽然所“画”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但要“守”的目的不会改变,用意仍是从心理上压倒对手、占一空间便可轻松守住。从这个意义上去预料,在未来的空、海作战中,如遇这种特定情况,采用这种“画地”式的应急措施,并非消极之举,只要处理得宜,就会产生“镇住敌人、保存自己”的积极效果。不过,无论画什么而守,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必须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作后盾。没有军事实力,缺乏威慑力,画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当然,使用“画地而守”这类战法,从本质上讲仍属防御性的缓兵之策,其作用发挥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应该谨慎对待,切勿盲目延伸和随意乱用。(谢谢图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