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军事11﹒从成皋骂战谈“怒而挠之”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时:公元前203年;战址: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战况:汉军以辱骂之计大败楚军大司马曹咎;战法:怒而挠之
读文摘记
原文:楚大司马咎守成皋,汉数挑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数日,咎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资治通鉴》第10卷)
译文: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楚国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汉军屡次挑战,楚军只是坚守不出。汉军于是派人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一连几天,激得曹咎暴怒,即领兵横渡汜水。楚国的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就对它发起攻击,大败楚军,缴获了楚国的全部金银玉器和财物。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中自杀身亡。汉王刘邦随即领兵渡黄河,再次收复成皋,驻扎到广武,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意欲夺回成皋,决心与刘邦一决雌雄。当项羽行至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时,便摆开了向汉军强力进攻的阵势。由于刘邦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其汉军固守成皋不出战。所以,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境地。从很大程度上看,项羽的被动仍然是成皋骂战的后续影响。
所谓“怒而挠之”,意思是敌人暴燥易怒就故意扰乱它。显然,这属于“治气”之法。所谓“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时间为某一特定目标激发的综合表现。脾气暴躁,是指挥员性格上的缺陷。古战场上,针对敌人脾气暴躁的弱点,采用“激将法”,加以刺激,就能达到“治气”的军事效果。从本质上讲,“怒而挠之”是情感策动,属于心理学方面的一种战法。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它常常依据外来刺激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怒而挠之”就是利用语言或行动故意伤害、刺激对方,使其潜藏在情感世界的自爱、自尊等心理欲望冲动,超出理智的控制,而形成巨大的憎恨、愤怒之情,并进而导致有错误指向的具体行动。成皋骂战中的事实表明,正是汉军以骂“挠之”,才诱使曹咎躁动,最终失去理智,导致行动错误而上当失败。
[兵法谈今用]
在未来战争中,对于“怒而挠之”问题,不仅要增强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增强抵抗能力。因为此兵法,我用彼亦用。当敌方使用“怒而挠之”时,要及时加以识别,戳穿其阴谋。最主要的是,平时注意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一种理智的心态,关键时刻不致于上当受骗。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不能强求人们只喜不怒,也不可武断地宣布将来无怒。其实,有怒才有喜,如果将来变得无怒,喜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无喜无怒的世界,将是一可怕的世界。未来的军事世界,也是一个有喜有怒的世界。但至于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怒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战争指导者必须有所节制,如果经常怒不可遏,难免要干出蠢事;假如别人一激就怒,难免不会误事。因此,现代兵家要自觉地把握“怒”的度,善于“制怒”,做一个勇敢而理智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