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美东
徐美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818
  • 关注人气:4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军事11﹒从成皋骂战谈“怒而挠之”

(2018-08-01 11:05:28)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时:公元前203年;战址: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战况:汉军以辱骂之计大败楚军大司马曹咎;战法:怒而挠之

读文摘记

原文:楚大司马咎守成皋,汉数挑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数日,咎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资治通鉴》第10)

 

读古军事11﹒从成皋骂战谈“怒而挠之”

译文: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楚国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汉军屡次挑战,楚军只是坚守不出。汉军于是派人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一连几天,激得曹咎暴怒,即领兵横渡汜水。楚国的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就对它发起攻击,大败楚军,缴获了楚国的全部金银玉器和财物。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中自杀身亡。汉王刘邦随即领兵渡黄河,再次收复成皋,驻扎到广武,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

读后随笔

读古军事11﹒从成皋骂战谈“怒而挠之”

[史海拾战例 楚汉战争中,有一场特别有影响的骂战。此骂战,发生在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故称“成皋骂战”。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在夺取成皋后,委任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自己继续领兵东进。项羽知道曹咎虽然勇猛刚烈,但有性情急燥的毛病。因此,临行前嘱咐曹咎无论汉军怎么骂战,切记坚守不出。项羽走后,汉王刘邦果然渡过黄河,率数万大军兵临成皋城下,准备夺回成皋。开始时,曹咎还遵从项羽嘱托,无论汉军如何挑战都按兵不动。奈何刘邦一早洞悉了曹咎急躁的脾气,遂命汉军将士日夜在城下叫骂挑衅,一连五六日,终使得曹咎怒不可遏。此时,曹咎完全忘记守城之责,竟把项羽的嘱托丢至脑后,遂率部渡汜水出战教训汉军。汉军见计谋得逞,立刻迎头痛击,大破曹咎所部于汜水之上,楚军死伤无数。等到曹咎明白过来时,败局已定,无力回天。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汉军乘机重新收复了成皋。这便是历史上成皋骂战的始末。

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意欲夺回成皋,决心与刘邦一决雌雄。当项羽行至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时,便摆开了向汉军强力进攻的阵势。由于刘邦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其汉军固守成皋不出战。所以,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境地。从很大程度上看,项羽的被动仍然是成皋骂战的后续影响。

 [战例析兵法 成皋骂战,是汉军刻意以骂阵激怒敌将犯错误的一次战役。有评论说:“此役,刘邦抓住曹咎暴燥易怒的弱点,运用‘怒而挠之’策略,最终成功取得成皋之战的胜利,为彻底打败项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诡道十二法:怒而挠之的智慧》)《孙子兵法﹒计篇》中有“怒而挠之”。孙子说:“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用挑逗扰乱的手段和办法去激怒敌人,在一定条件下的确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十一家注孙子·计篇》:“彼将刚忿,则辱之令怒,志气挠惑,则不谋而轻进。”其意是,敌指挥员性格暴躁,就故意辱骂挑逗使他发怒,他受到情绪的挠乱而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必然不认真考虑后果而盲目用兵。

所谓“怒而挠之”,意思是敌人暴燥易怒就故意扰乱它。显然,这属于“治气”之法。所谓“气”,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时间为某一特定目标激发的综合表现。脾气暴躁,是指挥员性格上的缺陷。古战场上,针对敌人脾气暴躁的弱点,采用“激将法”,加以刺激,就能达到“治气”的军事效果。从本质上讲,“怒而挠之”是情感策动,属于心理学方面的一种战法。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它常常依据外来刺激不同,做出不同的反应。“怒而挠之”就是利用语言或行动故意伤害、刺激对方,使其潜藏在情感世界的自爱、自尊等心理欲望冲动,超出理智的控制,而形成巨大的憎恨、愤怒之情,并进而导致有错误指向的具体行动。成皋骂战中的事实表明,正是汉军以骂“挠之”,才诱使曹咎躁动,最终失去理智,导致行动错误而上当失败。

[兵法谈今用 历史是发展的,“怒而挠之”也是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变革的涌动,“怒而挠之”的样式会发生新的变化、呈现新的面貌。一般地说,“怒而挠之”是“怒”与“挠”之间的连接,“怒”的存在是客观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挠”的发展则是可变的,具有不可确定性。在信息化条件下,“挠”的传统样式往往会逐步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其手段、方式、时间、空间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近距离喊话“挠之”的现象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制造“挠之”的图像和声音,通过电视、广播、新闻信息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传播、分发,更能产生激怒被“挠”者的效果。所以运用“怒而挠之”战法,就要适应这种变化,讲究“挠”的科学性,提高“挠”的水平,增强“挠”的效果。

在未来战争中,对于“怒而挠之”问题,不仅要增强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增强抵抗能力。因为此兵法,我用彼亦用。当敌方使用“怒而挠之”时,要及时加以识别,戳穿其阴谋。最主要的是,平时注意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一种理智的心态,关键时刻不致于上当受骗。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不能强求人们只喜不怒,也不可武断地宣布将来无怒。其实,有怒才有喜,如果将来变得无怒,喜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无喜无怒的世界,将是一可怕的世界。未来的军事世界,也是一个有喜有怒的世界。但至于什么时候喜、什么时候怒,怒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战争指导者必须有所节制,如果经常怒不可遏,难免要干出蠢事;假如别人一激就怒,难免不会误事。因此,现代兵家要自觉地把握“怒”的度,善于“制怒”,做一个勇敢而理智的战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