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258.张遇贤成也神败也神

标签:
人物笔记《资治通鉴》 |
【合众篇077】张遇贤(?—943年),五代南汉农民起义首领。博罗(今属广东)人。初为南汉小吏。公元942年在循州(今广东龙川)被起义农民推为首领,称“中天八国王”。后被南唐击败,就义于金陵(今南京)。
读文摘记
原文:有神降于博罗县民家,与人言而不见其形,闾阎人往占吉凶,多验,县令张遇贤事之甚谨。时循州盗贼群起,莫相统一,贼帅共祷于神,神大言曰:“张遇贤当为汝主。”于是奉遇贤,称中天八国王,改元永乐,置百官,攻掠海隅。遇贤年少,无他方略,诸将但告进退而已。(《资治通鉴》第283卷)
译文: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七月,有个神降临博罗县民家中,和人说话而看不见他的形貌,邻里间的人去找他占卜吉凶事情,往往应验,县吏张遇贤对待他极为恭谨。当时,岭南循州一带盗贼群起,相互间不能统一,农民起义的首领共同向神祷告,那个神大声说:“张遇贤应当做你们的君主。”于是,众贼共同拥戴张遇贤,称为中天八国王,改年号为永乐,设置百官,攻取掠抢海边沿岸一带。张遇贤年纪尚轻,没有什么方略,所属诸将只是向他报告出去、回来而已。
读后随笔
张遇贤是五代时期南汉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这个人物很有趣,他所领导的起义更有趣。这次起义,规模不算小,存活一年多,在历史上还是蛮有影响的。然而,有谁会想到,他的起义竟是由神灵作导向,一切“祷于神”,即向神祷告,神怎么说,就怎么做。其实,世界本无神,何谈神说话?有趣的张遇贤起义,就显得无比荒唐,这就注定了他的起义不可能持久。张遇贤号为“中天八国王”,实际上演的是一场荒诞剧。可以说,张遇贤的起义成也神败也神。
用“祷于神”的戏砝,统一认识,确定起义共主。据记载,在这之前广东龙川一带,虽然起义队伍群起,但各自为政,很难形成战斗力量。当时,各路起义首领相聚,向神祷告,那个神大声说:“张遇贤当为汝主。”按神意,张遇贤非共主不可,于是各起义队伍统一认识,一致推举张遇贤为总领,建立神创之国,称之为“中天八国王”,改年号为永乐,还设置百官,初显他们在沿海一带的威力,引起了五代各国的恐惧,纷纷派兵进行征讨。南汉国主刘玢就任命越王刘弘昌为都统、循王刘弘杲为副都统,前去讨伐张遇贤,并在钱帛馆与这支农民起义队伍展开了激战。战斗的结果是,南汉兵大败,越、循二王被围困。后在援兵的奋力解救下,二王才得以脱险。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这支农民起义队伍,南汉境内靠东边的州县多被张遇贤所攻陷。接着,张遇贤攻克了循州,杀死了南汉刺史刘传。
又用“祷于神”的戏码,统一步伐,开辟起义新战场。天福八年(公元943年)七月,张遇贤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队伍已发展到号称十万之众。他们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天八国王”张遇贤又玩弄神灵,向神祷告,乞求神发话“指点迷津”。神曰:“取虔州,则大事可成。”(《资治通鉴》第283卷)意思是,只有开辟虔州(今江西赣县)战场,大事才会成功。经过祷神之后,按照神的指意,张遇贤让起义兵众毫无疑义地跟随自己跨越南岭,北向虔州。很快攻克所到诸县,又打败州属守兵,在白云洞建造宫室营署,定居驻扎于虔州,并以此为大本营向四周扩展,与南唐政府抗衡。
操作“祷于神”,实际是个假命题、空命题。张遇贤玩弄这种假空把戏,自鸣得意,其实充满着危机和悲哀,失败的结局不可避免。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就在起义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由于张遇贤过于迷信和依赖看不见的神,而自己没有战略和战术;过于追求打胜仗,而忽视内部的军事纪律,乃至四处抢掠,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当南唐将领严恩、边镐出兵讨伐张遇贤时,“遇贤祷于神,神不复言,其徒大惧”。(《资治通鉴》第283卷)张遇贤向神祷告,神不再讲话,事实是败相已露,其徒众大为恐惧,无人再帮他说话了。此时的张遇贤也预感末日来临,他舍弃了自己的亲信投奔别将李台,李台得知他求神没有灵验,不仅不出面保护,反而擒拿张遇贤向政府军投降,后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街上被斩杀。一代“中天八国王”张遇贤的消亡,标志着这次南汉农民起义从此失败了。
用鬼神忽悠人者,历来有之。张遇贤起义中的那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所谓神灵,无人能说出其姓甚名谁,给人印象是个自导自演的阴谋。张遇贤本是巫家出身,装神弄鬼的套路很熟,而每次有神说话时,受益者往往是张遇贤,只是到张遇贤衰败时,听不到此神发声了。有人认为,张遇贤用神说话,纯粹是个弥天大谎,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不过,平心而论,张遇贤起义“祷于神”,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那样的社会里,能够打着“神”的旗号,敢于挺身而出,带领农民同腐败的封建统治者作斗争,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张遇贤的起义深陷“神灵”泥潭无法自拔,但从根本上说,这次起义动摇了南汉统治政权的基础,展示了农民阶级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