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231.从北魏伐燕之战谈“有备无患”

(2017-07-14 05:35:56)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军事篇之四十九】战时:公元396年;战址:平城(今山西大同);战况:北魏陈留公拓跋虔因无设防而导致城陷身亡;兵法:有备无患

读文摘记

原文:三月,庚子,燕主垂留范阳王德守中山,引兵密发,逾青岭,经天门,凿山通道,出魏不意,直指云中。魏陈留公虔帅部落三万馀家镇平城;垂至猎岭,以辽西王农、高阳王隆为前锋以袭之。是时,燕兵新败,皆畏魏,惟龙城兵勇锐争先。虔素不设备,闰月,乙卯,燕军至平城,虔乃觉之,帅麾下出战,败死,燕军尽收其部落。魏王珪震怖欲走,诸部闻虔死,皆有贰心,珪不知所适。(《资治通鉴》第108卷)

 

读古事231.从北魏伐燕之战谈“有备无患”
北魏伐燕示意图

译文: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三月,庚子(二十六日),后燕国主慕容垂留下范阳王慕容德镇守中山,自己带着部队秘密出发,翻过青岭,途经天门,在山中奋力开凿,打通道路,出乎北魏的意料之外,大军直奔云中。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统领的部落约三万多户人家镇守在平城。慕容垂来到猎岭,让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作为前锋部队突袭拓拔虔。这时,后燕部队刚刚遭到失败,都很畏惧北魏,只有慕容隆统辖的龙城部队勇敢果决,个个争先。拓跋虔平素经常不注意戒备,闰三月,乙卯(十二日),后燕军来到平城,拓跋虔才发觉,仓促之中率领他的部下出来接战,战败而死。后燕军部收编了他的部落。北魏国主拓跋珪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恐惧,打算放弃都城逃走,其它部落听说了拓跋虔的死讯,都产生了二心,拓跋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好。

读后随笔

[史海拾战例]

五胡十六国后期,北魏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主拓跋珪率大军南下,攻占燕(史称“后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大败燕军,史称“北魏伐燕之战”。就在北魏节节取胜的情况下,后燕不甘心失败,伺机挽回军事上的颓势。晋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三月,后燕主慕容垂率军秘密出战。当燕军行进至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时,镇守平城的北魏陈留公拓跋虔,由于松懈麻痹,总以为燕军败得很惨,无力再战,可以平安无事。因此,城内守军三万,毫不设防。燕军抓住无防机会,发起突袭,大乱北魏守城军。拓跋虔仓促应战、顽强抵抗,终败被杀。燕军很快陷城,尽收城内部落三万余家。北魏主拓跋珪得到平城败北消息,大为震惊,一时不知所适,严重地干扰了整体攻燕计划。

[战例析兵法]

北魏伐燕,总体形势尚可,捷报频传,只是陈留公拓跋虔在平城打了败仗。平城之败,吃亏在无备。你看,拓跋虔“素不设备”,敌至“乃觉之”,仓促应战,“败死”。平时部队无戒备,等敌人来了仓促应战,没有不打败仗的。假如拓跋虔重视戒备,作好了敌人来犯的准备,或许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假如毕竟是假如,无须做“事后诸葛亮”。不过,其悲剧完全可以警示后人:无备招祸。其兵法意义在于:有备无患。

读古事231.从北魏伐燕之战谈“有备无患”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云:“以虞待不虞者胜”。意思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松懈无备的军队可以取胜。《左传·襄公一一年》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大意是: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尚书·说命中》中道:“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只有事事都有所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远古时期的黄帝,也是一位通晓“有备无患”的兵家,他制造五种兵器,旨在为了军事戒备;四季进行狩猎活动,意在为了提高戒备能力。

所谓“有备无患”,通俗地讲就是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有备与无备是大不一样的。松懈无备的军队在有戒备的军队面前是要打败仗的。因此,人们常常用“有备无患”,提醒自己在胜战的情况下,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应当时刻加强戒备。拓跋虔现象告诉人们,切莫以平安无事,来消磨尚武精神,使之思想麻痹,忘记戒备,否则祸患由此而至。

[兵法谈今用]

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有备总比无备好,胜在有备上,败在无备中。早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我党中央就告诫全党:“不管敌人是早倒还是晚倒,我们都要做好准备,有备无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两种命运的选择,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里的“有备无患”,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今天,有必要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更加深入领悟“有备无患”的兵法意义。

未来战争与和平相联;守望和平更须牢记“有备无患”。和平与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人们喜欢和平、讨厌战争,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然而,切不可以主观代替客观,以和平否定战争。因此,在和平的环境下,要时刻想到战争的危险,居安思危。应该看到,和平是好事,但往往容易产生“无备”倾向,安而忘危。古有无备而丧失和平的教训,值得记取。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以为天下太平了,主张军队将领不必再去从事军事,让他们统统转业去管理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由于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刀光剑影,天下大乱。

未来战争与利益攸关;维护核心利益更须牢记“有备无患”。有言道: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未来战争也是利益之争。正义之师,不会侵略别人,但也决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尤其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维护核心利益,不是喊喊口号,而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充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古有这方面的事例,值得借鉴。公元1258年底,蒙古侵略大军进逼重庆,好在重庆北面的合州钓鱼城已经作好了修城筑寨的严防准备,因而侵略军到了钓鱼城下严重受阻。蒙哥派人前去招降,宋知合州守将王坚严辞拒绝,蒙哥汗又用武力征服,城内军民顽强抵抗。结果是,蒙哥汗率主力入川,攻占许多地方,但钓鱼城却巍然屹立,成为抗击蒙古侵略军的坚强堡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钓鱼城之战。

未来战争需要建设强大军力;军队强大了更须牢记“有备无患”。军队是国防的主体,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柱石。打赢未来战争,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军队强大了,打胜仗就有了基础。但有了基础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坐收战果,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素质,做到有备无患。如果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强者也会陷入被动,临时仓促应战,是没有胜利把握的。古有箴言:“我无妙法,只有戒备二字。”公元1723年秋,清朝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率军平定分裂叛乱分子,连连获胜,部队也很有生气和战斗力。在胜利面前,年羹尧十分机警,认为分裂分子还未彻底消灭,不可懈怠。一天夜入三更,突然一群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从营帐上空飞过,年羹尧迅速判断敌人偷袭的前兆,马上唤醒官兵,严阵以待。四更时分,敌人果然急驰而来,年羹尧挥军四起,歼敌大部,打了一个计划之外的胜仗。事后,有人问其秘诀。年羹尧说:“我无妙法,只有‘戒备’二字。”(谢谢图片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