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201.不可去信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臣光曰之七十一】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读文摘记
原文: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唐太宗审知薛延陀不可妻,则初勿许其婚可也;既许之矣,乃复恃强弃信而绝之,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王者发言出令,可不慎哉!(《资治通鉴》第197卷)
译文:孔子说宁可去掉食物和军队,但是不可以丢弃信用。唐太宗深知不能与薛延陀通婚,则当初不答应与其成亲即可以了,既然答应薛延陀,又依仗强势背信弃义回绝对方,这样即使灭掉了薛延陀也足可羞愧。君王发号施令,能不慎重吗?
摘句:“去食去兵,不可去信”,意思是,宁可去掉食物和军队,也不可以丢弃信用。
读后随笔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是司马光所引用孔子的话意。意思是说,宁可丢掉食物和军队,也不可以丢弃信用。信用,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太重要了。司马光借用此语,意在批评唐太宗的一次反悔的事。他说,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当初答应与薛延陀通婚,以后又自食其言,是一种有失信用的做法。
唐太宗为何要反悔回绝这桩婚事呢?太宗解释说:薛延陀刚刚被立为突厥可汗,如今将宗室女嫁给他,必然会自恃是大国女婿,就会逼迫同罗、仆骨、回纥等十多个部族服从他,这样会使其越来越强大,以致造成祸害。不过,司马光仍然认为唐太宗既然答应与薛延陀通婚,又依仗强势背信弃义回绝对方,“虽灭薛延陀,犹可羞也”。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其意源于《论语·颜渊》。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故此,去掉粮食、去掉军队,万万不可去掉信用。信用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社会美德,更是一种有形的经济推动力。它可以使组织改善业绩,使个人得到提升,使关系更加融洽。因而,强调信用的特殊作用并不为错。
其实“去”论是个伪命题。应该说,食、兵、信是国家建设的基础要素。一个国家的强弱,应看这三者的综合反映。而这三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如果人为地去掉某项,那么结果必然是畸形残缺的。食之所以为重,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兵之所以为要,是因为“无兵则无民的一切”。信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老子言)。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的条件下,诚信比起食、兵来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民信的力量,远远超过足食足兵。就是在食缺兵乏之际,增强民众的信任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性,战胜困苦、共度难关。不过,这不是常态。正常情况下,还是三管齐下,三者统一为好。(感谢插图作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