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190.患得患失

(2016-11-04 05:39:53)
标签:

历史

文化

《资治通鉴》

臣光曰之六十】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读文摘记

原文: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王融乘危侥幸,谋易嗣君。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轻躁之士,乌可近哉!(《资治通鉴》第139)

译文:孔子说:贪鄙的人不可以奉事君王,这种人对自己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当他没有得到之时,处心积虑于如何得到;一旦得到了,又惟恐失去。如果担忧失去,就会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王融正是如此,他乘着危难之时,投机取巧,阴谋废君另立。萧子良是当时的贤王,虽然素来以忠心谨慎而自居,但是仍然不免忧郁而死。分析他之所以忧死的原因,正是由于王融急于贪求富贵所致。轻薄躁急的人,岂可以接近呢?

摘句:“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意思是,当没有得到之时,处心积虑于如何得到;一旦得到了,又惟恐失去。

读古句190.患得患失

读后随笔

孔子说:“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此语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没有得到,处心积虑去得到;得到了,就担心失去。据传,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人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如果担忧失去,就会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司马光引用孔子的话,意在抨击王融。王融,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少时曾上书齐武帝求自试,官中书郎。齐武帝病重,他怕自己得到的地位丢失,乘着危难之机,投机取巧,计谋假传圣旨,命竟陵王萧子良继位。阴谋败露后,下狱赐死,落得个可悲下场。在司马光看来,王融是个投机钻营的“鄙夫”,其人品低俗浅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择手段去做危及国家、危害他人的事。

其实,司马光引用孔子的话,是在告诉当下人切不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语本就是“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宋·文天祥在《御试策》中也运用了它:“牛维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患得患失”是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后被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做人,要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有得有失是正常现象,但切不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更不应该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俗话说:“仁者不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德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就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在日常生活中,少一点索取,多一些付出,往往还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欢乐。(插图为网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